大汉帝国的五年国小教育,然后升入各种技校在学专业的知识,这个还是立国皇帝定下的基本教育制度,实行了超过三百年,但是那个时候机械工业刚刚起步,科技刚刚萌芽,这种教育制度还是先进的,足够使用。
但是现在的大汉跟三百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现在的大汉已经能制造十二万吨的巨舰了,这个水平即使放到郑敬原来的世界,那也是二战的顶峰水平。
所以郑敬早就知道大汉帝国肯定会进行教育改革,只是没有想到刚好让自己赶上了,估计这次普查就是为了看看大汉帝国还有多少孩子没有上过技校,有多少孩子有上学的需求。
郑敬觉得这次大汉可能改革的很彻底,将会出现初中和高中教育,因为现在很多理工类的技校从入学到真正的走上研究岗位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基础知识教育。
甚至有一些高深的学科则需要五六年七八年的教育才能踏上研究岗位,这个相当于什么呢?就相当于把初中和高中教育都放到了大学里面去教。
这个即不利于学生学习,也加重了家庭的教育负担,因为技术学校都是办在大城市大学城这种地方,而一个孩子上完国小,可能只有十一二岁,这样的孩子就要远走他乡踏上求学之路,而且一上就是七八年。
孩子小的时候,要么是父母陪着,要么花大把的金钱让孩子住校或者租房子照顾自己,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负担。
就像胖子到津南求学,为了读书,家里花钱给他租了这么一个小院,一个月仅仅房租就要两元,还有吃喝用度,加上学杂费用,一年的开销要三四十元。
还好胖子上的是短期班,又加上年龄大了自己能照顾自己,所以家里还能负担,但是对于那些学习理工的孩子来说,八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所以大汉要是想培养更多的人才,让人才培养变得高效,降低百姓的负担,改革教育已经势在必行,但是要走什么样的路还没有人能给出方向。
当然郑敬主要是讲笑话,所以并没有深入讨论这个话题,中午郑敬和胖子又排练了两遍,确认无误胖子才告辞离开,下午的时间郑敬就闲下来了。
闲下来的郑敬干脆搬了一个小板凳坐在门口,这条街道并不是没有人路过,郑敬就是想看看每天从这条街上路过的都是什么人,为什么这些人都不进来看戏。
而且只有了解了这些人的年龄段,才能知道自己以后的节目要主要面向什么样的群体,这也算是一种市场调研吧,郑敬觉得自己既然要吃这碗饭心里就要有点谱。
一个下午的观察,郑敬总结下来,这里面各个学校的学生占了六成以上,然后就是老头老太太占两成左右,这些人里面大学教授等知识分子占一半,而剩下的则是一些学生的陪读家人还有本地的老住户。
而剩下的两成人则是在这边上班开店的人,也是以年轻人为主,这个也是这个戏院虽然经营的不怎么红火,但是依然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