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外蒙古的一场战役,影响不仅于此,除了涉及到本国根本利益的苏联和日本,另有打算的德国人,就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英伦三岛的英国人,也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心,美国和英国政府,倒是没有明确表态,但新闻界和民间,却是议论得热火朝天。
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华盛顿邮报》在连篇累牍的报道最后,如此评论到:“发生在远东外蒙古这个有争议地区的一场战役,透视出该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地域利益相关国家间的一场博弈,中华民.队,以超乎寻常的自信心和勇气,把军事力量深入到苏维埃俄国传统利益地区,震惊了所有人。”
“而苏维埃俄国遭遇到的惨败,是这个红色巨人绝对无法忍受的,倘若俄国人在有争议的外蒙古地区,默认中.事力量恢复行使国家主权,则意味着,苏维埃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全面溃败的开始,南方的中国,有能力与俄国人角力,更有能力抵御日本人的全面进攻,他们的信心来源于何处?”
这样一篇充满挑拨离间和幸灾乐祸意味的文章,是不是出于美国政府的授意,不得而知,倘若不是美.方故意透露这样的消息,为何报道中的数据让人难以置信的详细,这也是美国政客惯用的伎俩,一旦政府不便公开表态,就把媒体推到前台,成为政府的喉舌,原来,标榜新闻自由,还有这等好处。
倒是英伦三岛的英国人的报道和评论,比较客观,《泰晤士报》在评论中这样写道:“发生在远东外蒙古地区的中苏之间的战役,根本原因在于领土和地缘利益之争,也在该地区本来就紧张的局势上,更增加了变数,中华民国在于日本人的对抗中,暂时处于相对有利的局面,与苏联人的交战,能否打破这种局面,还要拭目以待!”
发生在中亚外蒙古这个内陆地区的一场战役,打成了吸引全球眼光的重大热点事件,通过这个事件,唐秋离也走到人们的面前,关于他的一切,成了议论和探究的焦点,各国在华的记者和情报人员,猎狗似的到处寻觅有关唐秋离的一切资料,唐秋离出名了,他的风头已经盖过了民国第一人蒋中正,成了全球名人,据说,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杂志《时代周刊》,打算把他作为封面人物。
各国有各国的心态和用意,这并不影响唐秋离进军库伦的计划,也不影响苏联远东军区原副参谋长,现任苏联远东第一集团军司令员朱可夫中将的组建集团军的计划,战争之轮还在按照它的惯性,继续隆隆向前,注定会碰撞出激烈的火花,除非一方先让步,或者改变方向,否则,战争的结局,只能通过战争的手段来解决,而唐秋离与苏联名将朱可夫交手的时间,也为期不远了。
外蒙古首府库伦,城市已经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苏蒙军十二万五千余人,兵败呼吉尔特山区,全军覆没的凶信,就像长了翅膀的一样,瘟疫般迅速传遍全城,再加上中.队不断逼近库伦的消息,整座城市,人心惶惶,动荡不安,这个有着二十多万人口的城市,不过相当于内地一个县城的规模,却居住着外蒙古将近十分之一的人口。
这座城市和这块土地的统治者乔巴山,更是比任何人都焦躁不安,他是最大的利益攸关者,外蒙古是蒙古革命党的发源地,是“蒙古共和国”的载体,更是使乔巴山从一个贫苦牧民的后代,爬到外蒙古第一人宝座的福地,无论如何也不能丢,丢了库伦,丢了外蒙古,他乔巴山什么都不是,落在中.队的手里,更是死路一条。
苏蒙军全军覆没在呼吉尔特山区的消息,把在库伦筹备庆功会的乔巴山,当时就彻底击垮,他怎么也不会相信,苏联老大哥英勇的红军,会遭到惨败,唐秋离一拳,就打断了乔巴山的精神脊梁,剩下的,是恐惧、慌乱、不甘心和绝望,还有骨子里的那点狠劲儿。
经过最初的慌乱之后,乔巴山根本不想坐以待毙,他调集了所有能调集的部队,紧急开赴通往库伦的第二道屏障,距离库伦一百六十公里远的赫连勃堡,这是坐落在杭爱山边缘区的一个军事堡垒,相传为成吉思汗手下大将赫连勃,在远征当时俄国钦察联军时,为了转运军事物资而修建的军事要塞。
赫连勃堡位于两座山峰之间,全岩石结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横亘在通往库伦的唯一道路上,当然可以绕道往东或者往西,往东要绕过杭爱山,多出近一千公里的路程,往西要通过外蒙古唯一的沼泽地带,连绵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