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安国中央军数量的锐减,固然和天图郡一战的惨败有关系,逃兵的大量出现也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最新章节。安国的国力强,但军力弱,这几乎都成了安国的传统,天下的共识。
之所以会这样,也和安国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它位于整个昊天帝国的中东部,和帝都上京接壤,可以说东南西北皆不与外邦相邻,也从未受过外邦的武力威胁,国民的生活安逸又太平,加上它的位置地处于中央,四通八达,极为适合经商。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使得安人具备了商人的个xing,很能吃苦,人们也愿意走出去,不在乎一年四季的走南闯北,但同时又自si自利,胆小懦弱,国家观念淡薄,就当时诸国而言,安人的凝聚力是最弱的。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安国商人多,常年漂泊在外,对家的概念已经很轻了,如果一个人心中都没有家,又何谈有国呢?
在安国,征兵本来就是件极为困难的事,而现在前方又战事不利,一下子伤亡二十多万人,逃兵的大规模出现也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事,就连拖家带口逃离安国的百姓也大有人在,而且还不在少数。
正所谓祸不单行,入侵的桓军就已让安国上下一片惊慌,不如该如何应付,而就在这时,川军由南方也攻入安国,这可和风国的设想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按照风国方面对川国的了解,川国是不会轻易动兵的,不到最后关头绝不出手,而这次却一反常态,在其盟国全面占优、风国还没有参战的情况下,毅然出兵,攻入安境。
对于现在该不该出兵,川国其实也是存有极大的分歧。川国国内的大多数贵族都是反对这么早参战的,其一,现在的局势还未完全明朗,贸然参战,暴lu自己的意图,于己不利;其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这些贵族认为川国现在还没有准备好打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要参战,也应该等到秋收之后,粮草囤积足够充沛了方可。
但是川国的少壮派贵族却是同一口径,一致认为国家应该立刻参战。15
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不管目前的局势明不明朗,哪怕就算桓军已处于全面劣势了,那己方还能作视不管吗?既然早晚都要出兵,为何非要拖到最后那么被动呢?其二,己方现在粮草不足,可是风、安两国不也好不到哪去,等秋收后,己方的粮草是充足了,那风、安两国的粮草不也一样积攒起来了吗?还有一点,现在安国已被桓军打得岌岌可危,正是己方抢夺战利品的好时机,如果安国最终被桓国一家打败,己方都未派出过一兵一卒,你还有何脸面去向桓国索要安国的领地?恐怕人家连一县一城都不会分给你。
在这他们可以算是川国国内的新兴势力,比那些上了年岁的老贵族们要更有志向,更加热血,也更爱川国。
老贵族们的势力在川国根深蒂固,有时候连川王肖轩也拿他们没办法,这次他倒是有意用少壮贵族打压那些位高权重的老贵族,把少壮派提拔起来,让朝廷的权利不至于都掌握在那些老贵族手上,另外,他自己也是认同少壮派贵族的主张,所以,肖轩最终力排众议,接受了少壮派的提议,即刻发兵安国,与桓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向安国都城御镇施加压力。
如果说桓军的战斗力是一的话,那么川军的战斗力要相当于一百,而安国的战斗力则无疑是负一百。
随着川军的大举进攻,安国南方一下子陷入到崩溃的边缘,大批的安军不战而逃,其逃亡的速度要比逃荒的百姓还快,用‘不击即溃,一溃千里’来形容毫不为过。
战争的局势急转直下,风国原本坐观其变的计划也实行不下去了,随着安国的告急文书如雪片一般传到唐寅手上,他连夜召集众将,紧急磋商己方的战略战术。
川国的一反常态让风国将领们无不大感意外,尤其是聂泽,当初正是他判断川国不会迅速参战,可实事上,却与他的推断截然相反。
风军大营,中军帐内。此时唐寅还未到,风国的众将跪坐于两旁,互相之间议论纷纷,皆对眼前的战事表示不乐观。
桓军目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