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雨伯的办法其实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造谣。
枢密副使张昭手腕强硬,行事如兵法一般犀利,且一击必中,扭转僵持的局面。但是他这段时间在扬州发现一个新的漏洞:张昭没有管控报纸!
而要煽动书生们闹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报纸上“造谣”。
当然,这需要成本。报纸造谣,需要要“恰烂钱”才肯配合的。至于说如何造谣而不被查封,这属于报纸行业内“技术”范畴的活儿,他不必关注。
在封盐商的资金到位之后(纸币交接非常方便,且无安全隐患。),徐雨伯立即开始安排。
七月十四日上午,扬州六家销售量超过三千份的报纸同时刊登出各种各样的流言。
大致分为三条。
第一,新秦伯张昭要求盐商们缴纳的盐课罚款,最终并非是到户部,而是会落入他的私人腰包。
第二,大盐商陆奇文家中的女眷被骚扰。据闻某些人在给新秦伯张昭物色美女。
第三,盐务公司的组建将依靠盐商吃饭的几十万人饭碗给砸掉,这部分人却没有安排去处、工作。所以,新盐法的改革也就是看着光鲜亮丽。实际上只是把一些人的饭给另外一部分人吃而已。
这三条流言分别从“内幕”、“绯闻”、“焦虑”三个方向出手,一个上午就在扬州城内外传遍。
扬州城在大明朝是有数的大城,人口约有一百余万。当然,受限于义务教育的推广,南直隶这一带的识字人口一直都比不上北直隶。这从报纸的日销售量上就可以看的出来。
中午时分,扬州城中的“来凤楼”里,食客如云。
一楼的大堂中,扬州府学中的“学霸”于茂和五名同学吃酒,话题便是围绕着报纸上的内容。
“彦林兄,你出身于本地大族,报纸上的消息是否可信?”
于茂,表字彦林。他这个“学霸”和后世的“学霸”意思不一样。这不是指的学习好,而就是字面意思:学校里的霸王。
于茂时年二十九岁,穿着青色直裰,手里拿着酒杯堪堪而谈,“报纸上的内容,不可尽信,不可不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嘛。
就比如说,有报纸说张使相下面的人再给他物色美女,这纯属臆测。张使相来江南,身边带着家眷的。
但是,说对盐商的罚款了进了他的腰包。这我是信的。据我所知,税务司在京师对盐商追缴盐课,还从来没有严格执行十倍货值罚款的。都是酌情减免一部分。”
一人道:“这话说的是。不过在下对如何物色美女更感兴趣。”
“哈哈。”
一帮人立时哄笑起来,酒兴更涨。
大堂之中临窗处的两名汉子喝着酒,目光掠过于茂。其中一人微微摇头。
…
…
报纸上的舆论在扬州发酵,但并不算激烈。或许,因为张昭就在扬州城中的缘故。报纸上用词和私下里读书人的议论都有所收敛,但数百里之外的情况截然不同。
作为整个江南的文萃之地,金陵城中的舆论正在逐步的形成。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