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七章 不与胥吏共天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休息一晚,第二天早起开会。

    常镇业召集了留在京城的穿越者,到军机处开会。开会需要讨论的内容不少,先是由蒋淦向大家介绍司法改革的内容,计划在南方四省先行推行试点,然后在推广至全国。穿越者当中只有蒋淦一人是律师出身,众人自然也就对他的改革计划没有意见。

    然后是许纬辰向大家介绍吏制改革的计划。明清两代,基层政务把持于胥吏之手,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清代名臣郭嵩焘曾经说过,大清是“与胥吏共天下”,其实大明也不遑多让,只不过大明阉宦的问题更为突出,所以胥吏之恶才会被忽略。

    关于胥吏之恶的源头,其实古人自己也十分清楚:唐宋以来,以制举取士于文采声华,而士乃不习民事;吏习民事,而不得美仕。吏日下,士日尊,判然两途。而士之子恒为士,降而为吏,即为隳其家声。于是吏益以无赖。朝廷兴一利,吏即随所兴者滋百弊。欲革一弊,吏即随所革者滋他弊。自知罪大,则纵火去其籍,使茫然莫知其颠末。且官有除降,而吏则长子若孙;官避本籍,而吏则土着世守;即年满有制,重役有禁,而子弟亲戚迭出不穷,更名而不更人,更人而不更其所守。夫以他州外郡之人,为来往无常之官。官一而吏百,又皆文采声华不习民事之官,以之驾驭百十为群、熟悉风土、谙练事故、作奸犯科无赖之吏,于此能奏循绩焉?沿袭既久,如久病之人,转以病为命,一旦悉去此辈,则百司茫然,一步不可行,势不能以终日。

    许纬辰之前和顾炎武商谈之时,顾炎武也提出,“今天下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州县之弊,吏胥窟穴其中,父以是传子,兄以是传弟,而其尤桀黠者,则进而为院司之书吏,以掣州县之权。上之人明知其为天下之大害而不能去矣。”

    但话虽如此,不敢铲除这个积弊那就不叫穿越者了,新的吏制方案就是要努力扭转这个局面。明朝初年,吏的产生机制是“签充”,也就是在老百姓当中抽选家世清白粗通文墨的人,到衙门当吏,三到五年一换。后来有些人渐渐意识到当吏有利可图,于是便演变成了“纳粟投充”,也就是花钱或者捐粮来谋取吏职。但既然是花钱谋取,自然是要连本带利赚回来的,所以各种贪污舞弊的手段就层出不穷。吏制改革的方案首先就是改变吏的选拔方式——既不是签充也不是纳粟投充,而是采取童生报充和雇佣并行的方式。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调研,许纬辰发现,州县之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办理文书往来、撰写钱粮刑名材料的书吏,第二种是负责治安、抓捕、养马的衙役,第三种则是办理各种收缴、查封、运送等杂务的差役。在恢复设置县尉之后,第二类衙役基本上转由县尉管理,由退役士兵充任,不在考虑之列。而第一种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所以改由童生报充的方式,童生读过书,应过科举,而且是县试、府试合格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素质有一定的保障,由这些人充任书吏,希望能改善一下吏干的整体素质。而差役就改为雇佣,虽然人员方面并无改善,雇佣关系随时都可以解除,给予州县官员多一点威慑小吏的手段。

    听到这里,白羽等好几个人都跳起来问,童生尚有科举前途,为什么会去报充书吏。许纬辰的解释是,童生之考秀才,名额不多,大部分人会反复落榜,终身难进一步,甚至会出现“白发童生”的现象,所以如果给他们机会去当书吏,也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