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紧而收受臣属“孝敬”的困窘局面,确实该让其有些额外的收入来源。
再苦不能苦孩子嘛!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以此安抚刘氏诸王,让他们甘愿献出大部分封地,为朝廷将要推进的江南大开发除却后顾之忧。
没错,开发江南!
唐朝往后的历朝历代,皆以江南为天下粮仓,刘彻治下的大汉虽是粮食产量过剩,但并不意味着要搁置对江南的大举开发。
地域开发要因地制宜,除却化工和冶金等基础工业,刘彻并不打算将来在江南搞甚么重工业,地肥水美的大江南还是要以农业为主的,并借此减少关中郡县的粮食种植亩数。
他没打算在大汉强推后世美帝的农业模式,且不说大汉离农业机械化还差得远,单论那集约密集型的大农庄模式,在后世也是利弊参半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
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虽可极大的提高耕作和收获效率,实则却是非可持续性农业,非但会造成严重的地力下降和土壤流失,更极易破坏当地的农业生态,衍化出所谓的超级害虫,爆发大规模虫灾。
大汉现下的农业前景远较后世华夏要好,关中仍是植被茂盛的天府之地,再加上物产丰饶的巴蜀和中原,足以养活刚接近七千万的大汉臣民,关中的小麦种植亩数必须控制住。
大江南,诸越之地,燕北,辽东,四大地域尚有待开发,若无甚大规模天灾人祸,就算大汉百姓玩命生孩子,百八十年内应是无须为粮食产量发愁的。
如今长安太仓和各郡县常平仓储满存粮,仓廪兴建的速度已然不足吸纳每岁入籴新米,大农府平准司要企稳市面粮价,着实承担着不小的压力。
若朝廷想在大江南地域进一步发展农垦,那就不能再大量耕作主要的粮食作物,否则不出三年,大汉境内的粮价势必彻底崩盘。
谷贱伤农啊!
大汉群臣可不是目光短浅的庸才,尤是能位列朝堂的重臣们,可都是精明似鬼的,他们出身的世家大族又拥有大片田亩,自也不愿见得粮价崩跌。
近年来,汉廷各府署乃至地方官府皆已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预算收支体系,朝臣们对各类预算皆是争论得面红耳赤,唯独对大农府平准司,端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可不就是怕粮价下跌,影响到大地主们的利益么?
高附加价值的精致农业!
大汉群臣虽难以理解皇帝陛下口中蹦出的大量新词,却也能从大农令东郭咸阳的解说中理解陛下的意图。
种桑养蚕是毋庸置疑的,锦绣江南说的不知山水隽美,更是那方地域能制出上佳的纱缎绢绸。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隔着涓涓淮水已有如此大的差异,更遑论隔着滚滚大江的江北与江南,蔬果类的经济作物是现今大汉较为匮乏的。
随着大汉臣民愈发富足,不但能用主粮填饱肚子,且因大农府和太仆府大力鼓励民间养殖禽畜,大搞菜篮子工程,家境宽裕的老百姓已能时常吃些蛋肉甚至奶制品了。
唯是蔬果反倒吃的少,别扯甚么野菜野果之类的“健康食品”,那是后世人舒坦日子过多了,大汉百姓若真能吃到口味颇好的便宜蔬果,谁特么跑山里去挖那些咯嘴倒牙的野菜野果?
或许有人会问,老百姓若是想吃蔬果,早年为甚不种,而要朝廷颁布政令才晓得要种呢?
且不说秦汉以前,便是后世历朝历代,统治者皆以经济作物为“谷蔬之祸”,不允许百姓随意种植,“侵占”农田的,不是他们目光短浅,而是古代的粮食亩产量着实太低。
在刘彻“发明”化肥,且大肆兴办石油和硫酸等化工产业,使钾肥和氮肥得以广泛施用前,大汉的粮食平均亩产不足两石,在江南尚未开发前,要养活数千万的臣民,着实是不容易。
经过多年的努力,各地农业局的官吏不断向百姓普及化肥,讲解如育种架秧等知识,逐步提高民间农艺,推广新式耕犁等优良农械的使用,民间的耕牛数量又逐年增加,不但使得粮食亩产暴增至近愈五石,更大幅提升了耕作效率,释放出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进入各类作坊务工。
在此情形下,在江南推广蔬果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最是合宜,因着沥青大道已铺设至各郡的主要大城,部分较易保存的蔬果还可输往中原北方乃至关中郡县,将可大幅提升大汉臣民的生活水准。
金秋十月,大农府属官,帝国科学院农研所的博士和农匠们纷纷奔赴江南各郡县,将在秋收后通过各地农业局向百姓推广更多的新农艺和适宜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
尤是大江下游的会稽,丹阳和豫章三大郡,大农府工部的交通司皆拨下重金,着当地官府专款专用,将沥青大道往下辖各县延展,使物流更为畅通。
百川船运更是看好三郡未来的船运前景,大举整葺当地的水陆码头。
一时间,豪商巨贾纷纷奔赴江南三郡,各地世家大族也到当地置办族业,依着过往经验,跟着皇帝陛下这位“散财童子”做事,绝对大有赚头!
倒是四大商团早已抢占先机,尽皆完成了大体布局,正好整以暇的继续拓展旗下各式产业,就坐得获利了。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群皇亲国戚可早就晓得皇帝陛下意欲开发江南,足足等了好些年,可算是等到即将大丰收的时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