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说明朝的文人,那绝对是有骨气的,但凡是个大官若不经过廷推的,还真没几个会接受,在他们看来,这是皇帝对自己能力的侮辱,所以综观整个大明,除了在正统年的徐有贞外,没有人接受皇帝的中旨,弄得最后皇帝也觉得这个中旨颇有几分嗟来之食的味道,久而久之,中旨就好比是聋子的耳朵,纯属摆设了,只需涉及朝廷高官,皇帝多半会按照规矩廷推。
今日首先要廷推的吏部侍郎黄宗载等十五人清理天下军伍的任命,这件事早就送到了内阁,碍于仁宗皇帝身子不适,一直压着没动,如今新皇帝登基,此事自是重中之重了,盖因当时军伍缺额严重,而各州县又多欺隐,兴州军士范济进京奏言,让朝廷早早派遣官员去查探,朱瞻基从诸多奏折中理出了这件事,决定趁着今日一起给解决了。
经过一轮廷推后,结果是让黄宗载等分别前往各地清理。其后定“清军例二十四条”,并将遣京卿给事中御史清理天下军伍定为常规。黄宗载赴浙江;户部侍郎郝鹏赴湖广;刑部侍郎樊敬赴扬州、淮安、凤阳、庐州、滁州、徐州;俞士吉赴应天、太平、池州、宁国、安庆、广德、和州;吴廷用赴江西;北京行部侍郎金庠赴北直隶;都察院副都御史李素赴山西;大理寺卿汤宗赴山东;少卿严升赴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徽州;李谦赴广东;施礼赴河南;寺丞张宗琏赴福建;艾良赴四川;通政使司右参议何怀辉赴广西;鸿胪寺丞张人实赴陕西。对于这个结果,朱瞻基多少有些不满意,倒不是别人,正是这个吏部侍郎黄宗载。
要说吏部侍郎黄宗载也颇有几分传奇色彩,此人性子比较急躁,能做事,却在关键的时候总是少了魄力。
他在永乐初年,被推荐任为湖广按察司佥事。巨奸宿猾之徒,多被贬戍到铜鼓、五开之间,暗中把持官吏生杀之权。黄宗载放榜历数他们的罪行,说:“如果不改,一定要依法处治。”众人不敢违抗。武陵多军籍,百姓家庭担心与他们联姻,徭役赋税将转到自己身上,所以男女到了四十岁还不婚嫁。黄宗载以理劝说他们,他们都领悟了,一时结婚的有三百余家。邻县也仿效,风俗遂变。皇上朱棣征他到文渊阁修《永乐大典》。书成之后,黄宗载得到赏赐,回到任上。后来他总管制造海运巨舰数十艘,事情办成了而百姓并没有受到骚扰。皇上车驾北征时,向湖广征兵,使者因贪婪凶暴而误了期限。黄宗载因不弹劾,被贬为扬青驿驿夫。此后多年不用,直到朱棣想用一个御史,忽想起被自己呵斥的黄宗载,细想之下,觉得此人虽性子急躁了些,大事糊涂,小事精明,但作为御史还是尽职尽责的,便重新起用黄宗载为御史,出去按察交趾。当时交趾刚被平定,州县官员多用两广、云南的举人以及愿意往远方任官的岁贡生员,他们都不善于安抚。黄宗载于是说:“有关官员都不称职。如果等九年以后再废黜,恐怕政治会更加废弛。请求对任职二年以上者,巡按御史和布政、按察二司调查核实上报。”朱棣赞同他的意见。他回来后,行李萧然,不带交趾一物。尚书黄福对人说:“我在这住了那么久,所接的御史多了,只有黄宗载识大体。”后黄宗载祖母去世,他被召回任事,改为詹事府丞,才算是留在了京城,朱瞻基早些年跟在朱棣身边最久,对朝廷官员的秉性多有了解,他怕黄宗载在清查清理天下军伍犯了糊涂,有些担心,大杨荣、杨士奇都大力推荐此人,对于这两人阁臣的眼光,朱瞻基自不会怀疑,便也答应了。
处理了这件事,众人松了一口气,朝堂上的气氛也热烈了许多,接下来就开始廷推巡视江南的官员了。
巡视江南毕竟不是小事,推的也是三品大员,朝中各种关系复杂,所以大家你来我往竟推了半天,一直没个定论,这个说江南的是难治之地,朝廷应该派一个大员去管理,却不说该派谁去。而那些说出名字的官员,多半才能不够,又被众人给否决,一时纷纷扬扬好不热闹。
^^^^^^^^^^^^^^^^^^^^^^^^^^^^^^^^^^^^^^^^^^^^^^
第二更了,请围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