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三章 五个二千石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大夫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

    如今的朝堂上是没有御史大夫此职的,仅有御史长史掌管兰台,而刺史设立的初衷,就是监察纠奏一州官吏的不法事。

    现在的尚书令王允此前就任过侍御史,为兰台属官,因在此职上举报张让等宦官与黄巾贼寇有勾结,才被宦官们“惩治”。当时何进已经举荐王允出任豫州刺史,率重兵讨伐黄巾,事后却也没逃过张让等人的构害,数次下狱,不得已隐姓埋名、流窜各州。

    “我身居尚书之职,若能看着贪官污吏肆意妄为,这才是有违天家信任!”

    卢植此话掷地有声,却无多少作用,因为袁隗又发话了。

    “张子议已经是一介白身。”

    这句话就是在告诉卢植,你一任尚书,还要如此对一个平民百姓吗?当日蔡邕举荐何苗为南阳太守,你卢植也是出了力的,你今日弹劾张咨,为何当日不说?是心有私念吗?

    同样,袁隗这话也是在告诉自己的学生皇帝,警告其他大臣,不要想着动张咨。

    “卢尚书纠奏张咨之事确有不妥,此事不要在议了。”

    皇帝此言,盖棺定论,袁隗看似是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保下了张咨,却也使得张咨不能在短时间内回到二千石之位上。

    卢植听到皇帝发话,没有再纠缠张咨,却也没有回到朝班,而是继续说道。

    “臣闻颍川太守阴修擅财计,请举于少府。”

    皇帝闻言,看了看袁隗,袁隗没什么反应,心中却异常恼怒。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在袁隗想来,卢植先是纠奏张咨,后又举荐阴修,应该是知道了二郡的一些隐秘,且拿到了切实的证据。但他并不怕卢植对阴修下手,阴修与张咨虽都是二千石郡守,但却大不相同。

    可这少府之位,是袁隗留给张咨的。一九卿之位空置了这么多日,满朝文武为何不提此事?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够格,也知道谁才真正说了算。

    太尉董卓、司空杨彪,二人都是袁隗所举荐。包括还在豫州牧任上,还未入京的新任司徒黄琬,这三人哪一个不是袁隗举荐?

    三公之位需要三师上公举荐,九卿之位的抉择,则需要三公才能说的上话。虽然九卿与各郡郡守都是二千石,可一个在中央,一个在地方,这是两种概念。

    此前董卓出招,不过举荐了两个城门校尉,一个尚书令,还有征召了几位名士入朝。其中秩俸最高的就是荀爽,董卓将之举荐为平原国相,只是这个任命被袁隗阻止,让荀爽转任为光禄勋。(注)

    荀爽在延熹九年被太常赵典推举为“至孝”,授其为郎中。荀爽上书求尽孝道,行三年之丧,随后便弃官隐居乡中,二十三年都未入仕。黄巾之乱后,五府(大将军、太傅、太尉、司徒、司空)都征召荀爽,袁逢察举他为“有道”,荀爽都未应命。

    但之后何进又引举荀爽为侍中,只是因何进被杀,此事不了了之。

    那袁隗为何阻止荀爽去平原国呢?

    因为平原国与渤海相邻,而荀爽的侄子荀谌就在袁绍幕中。袁隗猜到自己的侄子要搞什么幺蛾子,遂宁愿让荀爽任九卿,也不愿他去渤海。反正如今京师的兵力都在董卓和袁氏两方手中,荀爽任这光禄勋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其实荀爽也不愿入仕,只是董卓在举荐荀爽后,以怕路上遭遇祸事的名义,让人随行保护,实际上是派人将他强行掳到洛阳,根本没给荀爽拒绝的权力。

    再重新说回阴修之事,其实无论是袁隗,还是阴修自己,恐怕都不愿入朝担任少府这一高危的九卿之职。

    但偏生袁隗还不能阻止此事,他若是传达出不愿让阴修为九卿的意思,或许阴氏会明白他的苦心,但旁人呢?

    旁人会不会以为以后要想入仕,就非得入袁氏门下。亦或是南阳其他士族,会不会因为看到张咨和阴修都入了朝,而产生什么想法?

    张咨和阴修的郡守官职,关乎到南阳每年六个孝廉之位。在除了李邓阴三家以外的南阳士族眼中,会不会认为袁隗放何苗为南阳太守,又不让阴修入朝为官,是要放弃此二人之间的联系,放弃与他们南阳世家的“交易”,转而维持袁氏在豫州的影响力。

    而这些南阳士族以后若再想让族中子弟为孝廉,是不是又要转去看何苗颜色?

    只有袁隗让阴修入朝为九卿,再保下张咨,才能让人知道,他袁氏这棵大树能为树荫下的树苗遮风挡雨,也不会阻拦小树苗汲取养分,允许旁人也看到其华盖有张开的一日。

    注:尚书令的秩俸为千石,只是一般由秉政大臣兼任。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