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1章 大明转口贸易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北半球的气候自十四世纪开始转寒冷,十七世纪达到极点。十五世纪初以后,出现两个温暖时期(1550—1600年和1720—1830年)和3个寒冷时期(1470—1520年,1620—1720年和1840—1890年)。总的来说,明代气候寒冷干旱,进入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冷期。

    明末气温明显偏低,极寒天气、冰雹、雪灾、水灾频发。万历二十八年,福建兴化、莆田等地连续几天出现冻雨,城墙、桥梁坍塌。万历二十九年,江南地区冻雨。万历四十六年四月,陕西大雪,冻死骆驼二千多只。万历三十五年、万历三十七年江南、两湖、福建等地大水。崇祯三年九月,北京出现严重冻雨冰雹。从1620年冬到1621年春,全国出现极为罕见的严冬,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以南的大范围冰雪天气持续长达40余日。汉水及淮河下游与洞庭湖等大江大湖出现严重封冻,长江以南的大量河流和湖泊结冰,亚热带和热带果蔬及其他植物遭严重冻害。

    另外,气温变化与降水变化有密切关系,十七世纪是近500年来3次持续干旱中最长的一次。明代初期全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差不多,两种灾害交替发生,全国性的旱或涝灾的趋向不明显。但是成化以后情况有所不同,明代后期全国进入一个异常干旱的时期。

    明末旱灾非常严重。万历十一年,山西运城盐池由于大旱而干涸。天启元年,全国大旱。天启五年,北直隶大旱。天启七年,四川大旱。崇祯元年夏,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人相食”。天启六年,华北大旱与蝗灾并发。崇祯元年,陕西、山西旱灾接蝗灾。

    龙山石室另一端的大王山城建造完毕后,项羽抽调晋阳大学义子营出身的毕业生力量(为了保密),对米脂县进行了全方面的社会调查,调查发现因为连年干旱,大明北方粮价奇高,米脂县的粮价更是高达每石三两白银,也就是3000文钱,明朝一石有多重呢?约合76公斤,大夏一石约合30公斤。

    有夏八年,大夏一石米大概300文至400文五株钱,折合成大明单位的粮价就是每石760文钱至1020文钱,而且由于如今大夏天下纷争战争已止,大夏各地的粮价还在不断下跌中。

    相较于畸形偏高的粮价,那么米脂县中的漆器、铁器、棉布、茶叶、烟草、红糖,及青花瓷、彩瓷和颜色釉瓷等陶瓷,织绵、纱罗、丝绒、丝缎、潞绸、妆花等绸缎,与胡椒、肉桂、丁香、番红花、香兰叶、长胡椒、黑胡椒、肉豆蒄、豆蔻等香料,价格就未免太贱了。

    看来两个世界的转口贸易有大利可图,于是项羽决定在三十余里外的米脂县中开设一个晋庄大明分部,专门进行两个世界的转口贸易。至于在大明其他地方开设晋庄分部的事,项羽也仔细考虑过,可惜明末陕西是反贼的大本营,到处都是乱窜的反贼义军饥民,如若在其它城市开设晋庄,进行货物运输,那不就等于羊入虎口么?

    两个世界的贸易差价利润已经足够多了,项羽没必要为了这点小利增加多余的成本。

    晋庄分部开起来后,因为山西简称晋,因此米脂县上下都以为晋庄不过是某个山西大商人的货栈,也不甚在意。

    大明山西由于明朝“开中制“兴起的晋商遍布大明五湖四海,甚至连与建州满人交通这样的杀头生意都敢做,在米脂县中开个货栈也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