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那天所有的人都在跑,好像永远也跑不出那场大雾……”
“这时候,南京已经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剩下来的就只有逃命了……”
一开场,整个影厅的观众都感觉到了一种战争的残酷与沉重,黯淡的色彩还有迷雾就像是一块大石头一样压在所有观众的心头。
随后一个美国人、两个女学生、一个日本士兵相遇了。
然后国民*党一队士兵遭遇了有装甲车的日本军小队,激烈的抢占开始了。
子弹飞过。那种震荡音如子弹擦过耳边,不时的爆炸也让观众们感觉到战争的惨烈。
一轮惨烈的抢战之后,除了李教官还有一个小伙子士兵之外,所有的人都牺牲了。
不知道多久没有看过战争片了。古装、都市、科幻……一个个类型每年都会看不少于二十部,但是战争片,已经不知道多少年没看了。
电影一开场,观众就被吸引住了,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炼狱之地,无法逃避。
那种彷徨……
那种惊慌……
那种恐惧……
那种沉痛……
金钱至上的美国人来到了一家教堂。女学生们逃脱之后进入到了教堂之中躲避日本士兵。而在战斗中幸存下来的李教官拖着一个重伤士兵也进入到了教堂。不久之后。一群妓/女来到了教堂。
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妓/女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四种拥有不同命运的人,就在这一刻,来到了同一个地方。
而外面,全部都是满城屠杀的日本士兵。
很快,女学生就因为观念冲突跟妓/女吵了起来,女学生鄙视妓/女的职业,而妓/女们不喜欢女学生的。
就在他们吵闹的时候,日本兵冲进了教堂。
妓/女们躲进了密室,正当想把女学生也接进密室里的时候。日本兵看到了。为了不连累这些妓/女,女学生们只能另走它途。
美国人经历人性挣扎,最后咬牙扮作神父,吼住了日本兵。
而李教官为了引开日本人,最后自己壮烈牺牲了。
神父利用了为神颂歌的借口,拖住了日本人。
最后日军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愿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最后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救下。
“我就是觉得不值,人家茅厕都不让我们进,觉得我们脏,现在竟然要替她们去死。”
“不要说值不值的问题,那天要不是那小女孩把小鬼子引开,我们大家早就没命了。”
“大家知道自古以来都说我们什么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我们干脆就做一件顶天立地的事情。改一改这自古以来的骂名。”
当妓/女们脱下妓/女装,露出那精致的肌肤时,没有观众起什么色心,而是感觉到一种悲哀与愤怒。
换成学生装,跳着舞。歌声低沉,身为妓/女,但她们却如莲花自淤泥而出,洁白无瑕,宛若新生。
这13个妓/女,她们身披学生装,带着自制的玻璃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整部电影充满了压抑,没有任何的笑话调剂气氛,所有观众的心里好像被被堵住了一般。
一直到电影最后,所有的观众没有喧哗,没有掌声。
没有任何声音,隐隐有一丝丝的抽泣声,所有观众静悄悄的离开……
电影的评论比其他任何电影都来得要慢……
“这是一部给我添堵的电影,堵得我一天的好心情都没有了……”
“昨晚很晚才睡。原因是睡不着。心里一直有各种复杂的感情作祟,主要是沉重。突然间有很多问题。关于人性,关于日本人,关于战争。我拉着某人给我讲历史,为什么南京最惨,后来中国怎么赢的。好像自己白学了历史一样,对抗日战争的概念淡化到竟然忘了这场战争打了8年。”
“这是多年来,我在电影院唯一从头哭到尾的影片,在看到小乔治愿代替女学生请求将自己装扮成女孩前去赴日本人的邀约时,我甚至从之前的默默流泪发展至抽泣。”
“这只是南京沉痛史中三十万分之二十几……”
“这部影片就像《卢旺达酒店》之于图西族、《卡廷惨案》之于波兰史一样,它不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已,关乎到了南京史、华夏史……”
“泪中有恨,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感动,这不知道是多少年以来最好的战争片了。”
“她多美,从第一眼见到,就是惊艳的,从容的,妩媚的,亦是我见犹怜的。红唇配上印花锦缎的旗袍,婀娜又俏丽,不失半点秦淮河女子的风姿绰约。”
在圣诞节期间,整个电影市场大部分都在上映这搞笑、轻松亦或者华丽刺激的电影,而《金陵十三钗》犹如不合与鸭群的白天鹅,沉重而又犀利,刺破这片欢欣的节日。
它犹如一匹黑马,搅乱了属于欢乐的圣诞节日,奇峰突起。
票房节节升高,越传越广,越来越热。
到了第三天的时候,它的票房就开始逆势而上,一步一步地将众多国内外精品大片斩落马下。
12月28日,它以4700万的票房直接登顶,夺得日票房冠军宝座。
12月29日,12月30日,12月31日,连续四日蝉联冠军之位!!!
要不是因为1月1日另外几部新电影上马,削减了它的排片率,估计高票房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而《华夏电影周刊》在周末当期的报纸版面上用整个首版对这部电影进行评述——“票房大黑马,<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成功的电影,让人沉重,让人哀伤,但又让人欲罢不能。”
电影的成功,无疑让战争类型的电影再次备受关注起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