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游走四方行医救人,实不敢荒废历练。”他乃南阳大族张氏旁支,从小喜爱研医弄药,因而拜入同族名医张伯祖门下,一路行走济世救民,从未想过入一家之门为一族诊疗。
应歆考虑到自家老父亦属体弱之身,家中确实需良医坐镇,他作为一族之长适时应援,“仲景大可不必以此拒绝,居我族别院衣食无忧才能专心研医,日常行医救治无须忌讳。汝南是人口数百万的大郡,扼豫徐荆扬四州之要道,南顿更是光武帝福佑滋生之故地。你定居于此,远近患者知路寻医,坐堂诊病总好过居无定所寻求无门。”
儿子被救治的应昭也有所表示,愿划出自家田庄一处用以种植草药,另分仆从数人制药帮医。张仲景拱手致谢,只当应家人客气,面上不以为意,心内已在暗自权衡。
当今治病多为游医,奔走乡野寻找病患,虽见多识广,但是在医术上罕有巨大突破。张仲景年纪轻轻初出茅庐,遇到好些需要深入治疗的疾病,大都被狐疑不决的家人拒之门外。医者名望也似栽花种草,都需时日磨砺。若素有乡望的大族出面为他医术作保,这样的局面说不定会有所改善,行医问药也可从容不迫。
许嫣扯扯应劭衣角,悄悄对他耳语一句,应荧离得近听到了母亲提议,以嫁妆里许家所藏医书为诱。应劭对妻子决定心生敬佩,家学是立足之本轻易不示人,以家学相托必极为信重。他们婚后常谈诗书经史,倒是冷落了许家诸多杂学,将不明就里的医书古方赋予技艺超群的医者,似乎更能发挥这些书籍的作用。
应劭拦下还要相劝的三弟,示意他先去后堂换下酒水沾湿的衣衫,对张仲景道:“吾妻许氏有一批宫中流出医书,所涉医技方术不可胜数,然良莠不齐无从辩解,本族无人精此道,若能请仲景参谋挑拣,光耀于世必惠及众生。”
据传王莽曾使太医剖尸量度五藏,研其经脉以治病,成果俱录宫中医书。而平舆许氏曾诣东观为皇家修书,家学昌盛藏书之丰当世无双。应劭这一番说辞顿时让张机颇为意动,这无异于直白地告诉他,家里书多亟待整理,住下来慢慢研究,推陈出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张机素有大志,早就对医者敝帚自珍的做派有所不满,当下巫医混杂不成体系,确应去莠存良继往开来成就医道。医书本就难寻,趁此绝佳机遇,若将散佚四野的诸多古方良计整理出新,亦是一番功德。他考虑再三点头答应,决定暂居汝南开堂问诊研习医书。
众人皆欢喜,随即商议起医堂选址以便惠泽族众乡里。应氏族人在南顿县城中虽置院落家当,不过大多不住城廓,纷纷聚居在县城北郊庄园周围。庄园开阔景色优美,旁有良田工坊用以产粮造物,自给自足悠然闲适,比起城墙中的逼仄空间更是宜人。
医堂却不然,通常需要以人为本,更重交通便利。思量一番,恰好庄园东南方的海棠园最是合适,南临县城东靠颖水,近可出入城池,远可路通东西舟行南北。
小园本是赏花观景的去处,因遍植海棠而闻名汝南,据说有一株百年古树还是曾经汉皇所赏从上林苑移栽而来。医堂定址于此,静谧与繁华同享,应荧暗想如果以后有人交不起诊金就让他病愈栽树,那后世以“杏林”指代中医学界的称呼岂不是要改成“棠林”。
有了医圣镇宅护家,寻常病症都已无忧。西汉马王堆汉墓所埋葬的那些医技良方,所涉内外诸科均有成就,如今医学已经颇为发达,只欠推广流通。应荧前世久病床前那点儿半瓶子醋晃荡的医学常识,也提供不了什么医技改动,顶多算是思路清奇,能为汉世医学添点小砖小瓦。以后倒是可以跟随张仲景学点基础医学,能给自己和身边人看个小病处理点小伤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