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离开父亲的晚年表现,追溯到父亲的壮年时代,父亲的勤劳本色就更加引人注目。当然,如果不抽去后面才能叙述到的社会活动方式,就很难认识到这样一种本色。如果不这样区别开来,那些社会活动方式就会把事情的本来面目弄的全非,就无从发现真正的美来。
还曾记得,在乡下生活的那个时期,父亲单位距离家住地十里路,父亲四季总是不辞劳苦奔走于单位与家里之间,晚上打更,白天回到家中,冬天捡农家肥,春天播种,夏天锄地,秋天收割。虽然儿女们已成了壮劳力,但家中的园田地多是由父亲一人完成的。由于口粮不足,父亲还要另外刨地种起庄稼,秋天捡粮,冬天拾柴。现在回忆起来,对于父亲能够付出这样的劳动量感到吃惊。为什么呢?因为父亲在上班期间从来都是一丝不苟的,是信得过、靠得住的打更人,总是苛尽职守。而且常常承担一些份外工作,比如。喂马,收拾院子。在父亲打更的二十多年里没有发生一起偷盗事件,并没有因为家务劳动影响公务,正因为如此,父亲总是当然的劳模。
在父亲眼里。好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他面前出现的一大堆活计,都会一件件干净利索干完的。
父亲的历史,仿佛是先验构成的,因为父亲到处都表现为勤劳;在他面前出现的一切困难,都会被他身上所特有的勤勉禀赋所征服,因此就象历史故意安排下了这样的活动场所,让父亲去表现。父亲很少有支使儿女的时候,相反的。儿女倒是经常在父亲的感召和带动下去劳动。父亲对于自己的后代产生了一种不可低估的影响。父亲不仅把他的精神禀赋传给了自己的儿女,同时也为儿女的进步成长提供了必须的物质条件。
现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家庭,所以能发展到今天,首先就在于我们的父亲,在于父亲的终生辛劳。只有把父亲这一切可感觉的、日常的辛劳联系起来,才能感到这种辛劳的真正力量所在。我们的父亲,不过是中国工农劳动群众的一个缩影罢了。在这个缩影上。力量虽然是那么微小,因为这仅仅养活了我们这个小家庭,仅仅为我们这个家庭的后来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在这个缩影上,对于工农群众的历史作用、伟大力量,不是一种分明的体现吗?不正是千百万勤劳的工农群众,通过他们日常的、平凡的、琐碎的物质生产活动,构成了整个社会全部生活的物质基础吗?
当自己没有真正了解到父亲这种日常勤劳的意义,它所蕴涵的力量。没有了解父亲那种勤劳的本质时,也就站在社会庸人们的立场上,对父亲这种活动采取了看不起的态度,常常指责父亲,甚至用一些言辞挖苦父亲,比如,没有能耐,受人欺负和愚弄,让儿女抬不起头等等。这些词语深深刺痛了父亲的心。因为父亲在社会上所受到的轻视和冷落,在自己的家庭,在自己勤劳养育的儿女们面前,竟然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也许,父亲没有想到,儿女不仅是家庭成员,也是社会成员,社会上的庸人之见很容易影响到自己的儿女。有时,母亲也对我们说,单位的人瞧不起爸爸,说他太小气,用嗦铜锈来形容他,让我想起父亲,每当我做菜时特意盯着我向锅里倒多少油,稍微倒多点就会生气。父亲的行为又让我联想起当时流行的畅销书金光大道里描写的一个中农,做菜时舍不得放油用筷子伸到油瓶子里沾着豆油向锅里点。这样的联想使我有时故意多倒油去刺激父亲,使用的言辞也会加码。尽管如此,这些也丝毫没有阻碍父亲的勤劳。尽管,有时指责言辞的激烈程度,使父亲一气之下,表示不再干这种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然而,只要困难一出现,父亲便把这一切令自己辛酸痛苦的场面丢到九霄云外,淹没在劳动的激情之中,陶醉于丰硕的劳动成果之下。这正是表现了父亲这样人的真正生命力所在。
对父亲的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仅仅注意到了这种物质活动所借以存在的那种社会形式,由于这些形式吸引了对父亲的注意力。
父亲的勤劳,不仅表现在社会主义的生产活动中,而且也表现在家庭的、私人的生产活动中。以上叙述的种种表现,大多局限于家庭范围内,这是由于自己没有观察到父亲在工作单位的活动方式。因此,父亲的勤劳,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这个狭小范围内表现出来的,是以自私自利为内容的,这就是小农所特有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这就是小农式的事业,这种事业被融化于千百万件的自私自利的物质活动中。由于这种活动方式,仅仅只是维持生活,而不是使生产方式发生根本的改造,也就决定了父亲的思想精髓,只能是维持日复一日的生活,从而限制了父亲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