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青壮没被录用,李四喜懵懵懂懂地又在衙门的人指挥下跟着一大批同乡一起去挖沟修渠。其实这些沟沟渠渠他们保安那边也不少,也不知道是做个啥用的,在自己村的人搬来那里定居之前就有了。老人们猜测这些沟渠过去是过去的人挖的,里面应该有过水。不过自己是半信半疑的,要是那些沟里有水,那村里那些盐碱地沙地还不都成了水浇地了?但自己村子所在的地方过去是有过人烟的倒是真的,听人说刚来的时候还有茅屋地基的痕迹,挖地时还经常能挖出不少坛坛罐罐,乡下人也没那么多讲究,挑那没破的拿回来照样还能使!
过去住在那里的人到哪里去了,是死还是搬走了,是不是跟那沟里没有水有关?以前他从没想过这些问题。但经过这些日子的颠沛流离,他开始朦朦胧胧地想到,也许过去那个地方的人也是因为自己相同的原因逃难去了别的地方了吧。自己村子里的人要是也都逃难走光了,过上一百年,新搬来的人说不定也会重复着同样的猜测。
吴典史用了一个叫啥“龙吸”(虹吸)的法子,竟生生地从几丈高的黄土坡下面把延河水抽到了高处的沟渠中!那天人山人海,县衙的大官都来了,那么多人看着,只听见一阵响动之后那碗口粗的水柱就从那管子里往外涌!眼看着那水流浸润了**的大地,慢慢地经过那些沟渠向远处延伸,不光是自己,所有的人都惊得目瞪口呆,这些沟沟渠渠,当真过去是用来引水的,这些沙碱地,过去也都是水浇地!
自己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死心塌地地跟着吴典史干的,他招人再继续做那个“龙吸”,自己马上就报了名。新活计主要是将陶窑烧出来的短管子连接成密封的长管子,从延河里面通到地里那些沟渠中。开始的时候效果很不好,做好的“龙吸”抽不了水,吴典史看了说是管子封闭得不够严实,有漏气的地方。这个问题后来被自己领着几个人解决了,其实也没甚么难的,就是要用粘土堵漏,在连接处还要封上厚厚一层桐油。
大伙儿都说自己功劳最大,推自己作了个首功,足足得了10两银子赏钱!吴典史见了自己带人做的那条龙吸很高兴,还亲笔给自己写了几个字,问了人之后才晓得原来是叫个“劳动模范”。这可是县衙的大老爷亲自许的名号,光宗耀祖啊!自己在县城花了3钱银子找人把它裱了起来,这是要留着给儿孙说嘴的,可要挂在屋里显眼的地方!
吴大人又问自己还会些什么,自己照实说了,什么凿磨箍桶,打造家具之类自己都是会的,这是爹在世的时候传给自己的手艺。吴典史让自己也教给其他人怎么做,这倒没什么,教就教呗,自己命都是吴典史救的,虽说这些手艺是自家祖辈传下来的,又值得甚么了?没料到为了这点小事,吴典史还命人每月给自己发2两银子津贴!2两银子啊,这年头可以买一亩好地了,自己村里李善人家的账房先生月钱不过也才2两!
自从吴大人给自己题了字,又让自己教授别人诸般手艺,自己的名声就传了出去,虽然后来会做龙吸的慢慢也多了起来,但别人还是爱来找自己。象上个月自己就带了几个老伙计给上游北岸的李王村修了一条龙吸,从踏勘、选址、挖沟、埋管、引水足足花了大半个月辰光。当然,利润也颇为丰厚,除掉材料所费,这趟活可赚得20两银子,5个老伙计都是一直跟自己干的熟手,每人足可分得3两!李王村虽然为修这条龙吸花了几十两银子,但是绝对不亏,他们村20多顷地以后就算是旱涝保收了。这可是2000多亩地啊,水浇地什么价?旱地什么价?这笔账怎么算都算得过来!
自从自己开始做这门活计,日子就一天天变好,先是老娘和自己两人上上下下衣着都焕然一新,再是从破烂棚子搬进了宽敞暖和的窑洞,什么锅碗瓢盆,铺的盖的统统都添置了新的,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红红火火!这还不算,自己赚的钱都交给老娘,几个月下来竟然攒得20多两银子!
周围有好多人也都赚了钱,象造船的王老实,烧窑做陶管的刘二,做墨的李潢等等,手下都雇了不少人,那才真是赚钱买卖!尤其是李潢,他家是延川的,祖辈就会用石油做墨,到了这边,发现也有油苗子,索性开了个制墨作坊。这东西自己见过,做的墨确实是好,就是烟大得紧。后来吴典史说这石油除了制墨还能做别的东西,还鼓励他研究用石油生火的法子,结果还真被他鼓捣出来了。
听说这法子还是李典史想出来的,关键的技术其实就是一个水车。这东西在乡间倒平常得紧,那些田地靠近河岸的乡绅家常用它来浇地。只是李潢做的这个水车却不是作此之用,而是利用水流带动一个大桶飞速转动,那大桶中装的都是石油,据说用这法子可以将石油中的水份都逼出来。
这样一来,石油比原来容易燃烧得多了,只是生出的炭黑反而少了些,但是这样一来石油可以直接用来点灯,又亮烟气又少,谁都知道,灯油有多贵!这把可算是被李潢给捞着了!
再就是做蜂窝煤的,还有做专门烧蜂窝煤铁炉子的生意都好得不得了。天气愈发冷了,但只要生起这个铁炉子,整个窑洞就都暖和得紧,自家也买了一个。也不知道这些法子是谁想出来的,端的是巧夺天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