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
高祖刘邦建汉之后,高句丽作为一个塞外各民族混合部族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其政权的高官号“主簿”,隶属于汉玄菟郡高句丽县。
从历史来看,汉武帝时期,“高句丽”这一名字为班固所著的《汉书》所提及。这是第一次有史书记载,“高句丽”其本身没有单独的文字可记述。
“高句丽”,在其成立的初期,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
扶余,扶余国,又作“夫余国”,夫余国的王族来自春秋鲁国的公室,是中土流人瑕丘仲后人,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扶余人,无论是王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与辽东南部的三韩民族没有太大关系。
濊貊,又称貉、貉貊或藏貊,“白民”,“毫人”或“发人”,以农业城栅为特点,不同于游牧族。
“濊貊人”这一词语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而仅仅是史家对出现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区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
濊貊人在半岛的分布从未离开过传统汉四郡地区,与三韩部落,是完全牵扯不上任何关系的。
“高句丽”的文化中,炎帝曾出现在“高句丽”壁画上,四神崇拜、伏羲与女娲图、神农图、道家羽衣仙人图等,均体现了中原对高句丽文化的全面影响,说明了高句丽也是炎黄后代,而非其他。
三韩,一为马韩、二为辰韩、三为弁辰。
马韩在西,下辖五十四“国”,北接乐浪,南临“倭岛”;
辰韩在东,共有一十二“国”,其北与濊貊接襄;
弁辰在辰韩之南,亦有一十二“国”,其南与“倭岛”相临。
这七十八国,大的有万余户,小的止有数千家,都在山海间,方圆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
马韩人邑落杂居,没有城郭。造的房子,形状像冢,窗口朝天,不知跪拜,不识长幼男女之别。不贵金宝锦罽,不知骑乘牛马,唯重璎珠,以缀衣为饰,及悬颈垂耳。大都魁头露紒,布袍草履。
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三韩,马韩割东地与之。
弁辰与辰韩杂居,城郭衣服皆同,语言风俗有异。其“国”近倭,故颇有文身者。
麴义率着倭国仆从前军从海船上下来,见到的便是如此一副模样。
回首看看麾下的将卒,麴义有些迟疑,陈震需要派遣出三万大军攻伐三韩吗?
不提麴义如何征讨三韩,却说沮授站在城头,举剑欲自刎,未料一箭射来,击中宝剑之身,震脱离手,直往城下坠落而去。
沮授浑身一颤,俯看间,见吕玲绮收弓绰戟,知是自己之剑为此女所射落,悲怆一声,言道:“吾主…”沮授话未及说完,便被身后亲卫扑倒在地。
刚才沮授横剑及颈,数名亲卫已经吓得胆颤心惊,各自都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