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2章 知青生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图书站是有团支委上海的一位女知识青年负责的,她做的井井有条。就连团圆交团费,她都给团小组开油印的收据。

    管理图书是一项很琐碎的工作。又是在业余时间里搞的。但是,她的工作也搞的中规中矩,油印借书证,手续很正规。

    我至今还保存着一张“一连团支部图书站”这张借书证。编号是730129。

    球类活动很多,大食堂里有乒乓球台,自己带着球拍去打球。在连部门口有一副篮球架,大家排队玩投篮。

    朱指导员给大家讲解三大步上篮。投五次计算命中率。记得我跳不起来却意外投中了两个球。那天真是走运。魏指导员还特别夸我呢。

    女知识青年们大多数喜欢打排球。我们上中学时经常打排球,也就把球艺带到了连队里来了。

    收工后,围一个大圈,发球,垫球,熟练了些,划场地,拉上网,进行天津上海战友赛。

    从中选出连队女排,去营里参加比赛,没有悬念的就拿到了第一名。

    连队里有个宣传队,有很多业余演员,水平很高,大家爱看。

    他们编写的歌颂英雄连长李长海的歌曲,激情澎湃,应该是出自小菲这样的大手笔的。当时就唱响全连。

    “李长海,我们的好连长,

    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好干部,

    活着的焦裕禄

    ……”

    宣传队演出的节目我们非常爱看。在我的记忆里,有京韵大鼓,表扬给大家以为理发的开头几句是这样的:

    “一连的宿舍里,

    站着两个人而儿,

    高个儿的是小李儿,

    矮个儿的是小陈儿,

    ……”

    还有一个表演唱,好像叫“八大员”。表演道炊事员的那一段时,那唱词可有意思了。每人一句:“我爱吃甜,

    我爱吃咸,

    我爱吃酸,

    我爱吃馒头包饺子,

    我爱吃烙饼炸酱面。

    ……

    哎嗨哎嗨哟

    我就爱吃哒渣子饭。”

    最后这一句,是有上海六九届的额知识青年活泼机灵的舞台表演,总是引来大家开心的笑声。

    平时,各排还积极组织节目参加演出。大家排练的兴趣很高。独唱,表演唱等等,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看着非常亲切。

    我们刚到连队那一年,连队还叫哦三营十五连。老连长李长海来到我们排,要我编写一个宣传“八字宪法”的节目,我就“奉旨填词”了。

    那时就是凭着一股热情,编写的那个表演唱还挺长的。到现在只记得其中几句了:

    “认真搞好大批判,

    十五连要大改观,

    身在连队往全国,

    四十垧地不算多。”

    在业余演出中,连队学校中的红小兵的演出独具特色,他们在知青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性非常高,还参加过全营汇演。

    在很冷的营部礼堂里,我们连学校中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看着就像幼儿园里的娃娃一般幼稚,但他也上台演出。

    我们二年级演出的是表演唱,有的学生长大后来信还提起歌词。你有一个男生上台,他小小的个儿,穿着绿色上衣,戴着红领巾,清脆的童音,想一个小大人一般的讲着历史故事。

    这些小不点儿们,用现在的话来说,真是一群萌娃子啊!

    有一年春节,知识青年们生下来的很少了,各连排练节目的知识青年们都上阵了。

    同宿舍的小邱平时埋头干活,积极上进,她鼓励我上台唱样板戏,我嗓子不行,一推再推,小邱鼓励我,答应和我一块唱。

    我们决定唱样板戏《红灯记》里李奶奶的那段“革命的火焰一定要大放光芒”四句唱词,这四句唱词,拖腔长一些,我们的先合练一下。

    道哪儿去练呢?天黑了,我们来到宿舍后面,冲着黑黑的夜空,唱了一遍,小邱唱的字正腔圆,合练了一次,居然成功了。

    别看我们俩行李挨着住,零距离接触了好几年,到了这时,我这才知道小邱原来是票友一级的。

    又练了一遍,铁定没问题了,我们也练的够呛了。就赶紧跑了回来。就这样在大食堂的舞台上演出了。

    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票友下海”了。那可是够稀奇的,很少有两个“李奶奶”同台清唱的。

    “好了,这个事情局说到这里吧。”肖朝阳拿过茶杯喝了一口茶,看着他们这些情同手足的战友笑着说道。

    “肖书记,能不能在给我们讲一个?”这时,吴题似乎还不够过瘾的说道。

    这可真好合了胡安娜的心意,她不动声色地飞快地转过头去看了自己的这位同事一眼。

    肖朝阳一听,就转过图区看了一下外面的天色,看到时间尚早,既然他们喜欢听,让他们多知道一些过去的事情,也是一件好事。

    这样想着,于是,肖朝阳就又喝了一口水,清了一下喉咙,笑着说道:“就再满足一下你们的要求。”

    说完话,肖朝阳回忆着就又开始往下讲了:

    那是三十六年前三月的一个夜晚,蒋玉兰和她的一匹年龄相仿的十八九岁的少男少女们,登上了去苏北的客轮。

    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江苏某地的某一个农场。路程并不遥远,但他们下客轮,上汽车,下了汽车再转场部的拖拉机,足足用了二十多个小时,终于来到了连队。

    迎接他们的是一个荒芜的滩涂。在这里他们开始了自己的之情生涯。

    蒋玉兰所在的寝室是一个五十平方米的破旧草屋,要容纳二十五个知青的生活起居。每人每天可以凭票在连队的老虎大灶上打一瓶开水,洗脸,洗脚,喝茶就全靠它了。

    十天半个月可以洗头洗澡。

    有一年夏天,队里的老虎灶坏了,几天没有供应热水,男生们还好,收工回来往河里一跳就没事了。女生们可就不能忍受这滋味了,

    蒋玉兰灵机一动,想到了学过的电工原理,就用两块铜片接上正负极的电线,再用移开瓷片隔开,把电线缠绕起来放在灌满水的搪瓷盆内加热,和现在的电热壶差不多。

    这样的做法是很危险的,但女生们还是纷纷仿效。消息传到了大队部里,蒋玉兰因此被罚了十元钱,这可相当于大半个月的工资啊。

    蒋玉兰这批是后来的小知青,跟老知青们相比,生活条件已经相对有所改善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老知青们来到这片黄海滩涂时,四岔河,华远荡,东大滩荒无人烟,蒿草遍野。没有一间可以用来住居的房屋,没有一条可以行车的路。

    知识青年们就自己割芦苇茅草盖房子,睡在潮湿的地上,夏天蚊子肆虐,冬天寒风刺骨。

    农场劳动是很费衣服的。知识青年们衣服最容易破的地方就是肩膀和膝盖出了,这些地方都是补丁家补丁了。尽管穿的又破又烂了,但他们还舍不得丢掉。

    他们的脸被晒得黝黑黝黑的,与当地的农民没啥两样了。但是知识青年们穿的衣服的款式与农民不一样,总是特别一点,好看一点,以至于影响到整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