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细点的话,东南西北中的欧洲,波兰在地理上属于中欧。不过,从文化形态上分,国人惯性地把欧洲只分成东欧西欧。在这里,波兰属于东欧。
东欧的斯拉夫人与西欧的日耳曼人虽然同属于欧洲人,但无论是气质还是意识形态,或者是人文走向都大相径庭。不只是穷和富的金钱价值问题,还有很多历史沉淀下来让人无法忽略的文化底蕴问题,让他们走出去就完全不同。
东欧导演也是一惯地喜欢把性与暴力艺术化,把一些纯个人,纯内心的内容用一些有时甚至称得上枯燥的方式直白地剖给观众,给人以强大的冲击力。很多作者电影的导演都出身于东欧,这也是有传承的。
波兰上一辈的电影时代很辉煌,充满哲思与神秘感的艺术电影层出不穷。比如著名的大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一系列电影,《十诫》、《两生花》、《红白蓝三部曲》至今也是影迷心目中的必看片目。
不提这些过去,波兰活着的导演中最出名的,应该算是罗曼·波兰斯基。他称得上是艺术片大师,在欧洲电影节上获奖无数。其中《钢琴家》还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等一堆最佳,让李约看着都羡慕嫉妒恨。但也不得不承认,《钢琴家》拍得太好了,完全配得上这样的殊荣。
同时,波兰斯基也是个变态。因为j□j13岁的未成年少女,美国从197年就对他发出通缉令,然后他就跑到法国去,至今(27年)也再没去过美国。奥斯卡的时候也没到席。
李约的这部《孤独的人》也想拍出《钢琴家》的范。《钢琴家》是把一个民族的苦难与挣扎凝聚在主角一人身上,与《孤独的人》的设置类似。《钢琴家》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敌意和荒谬的世界,波兰斯基的影像笔调也是一惯的悲观阴郁,主角在这样的世界里颠沛流离,惊恐到平静,无论是人性还是道德在这一段一百分钟的旅程里都被超越,只有生存是第一位的。这样的感觉,李约自认可以把握得很好,她有过这样的经历,远比想像还来得真实。
只有一点,李约比不上波兰斯基。波兰斯基把男主角的扮演者阿德里安·布洛迪j□j得太好,最佳男主角绝对是实至名归。据说为了演出男主角饥饿的感觉,阿德里安·布洛迪也被要求着,好几天只喝水不进食。镜头里他瘦得可怜,无论是行动间的迟滞感,还是眼神的黯淡,或是被追捕爬墙的镜头,他颤抖无力的身体,都是出自本能,当时他确实已经饿到完全无力了。
李约想向这位人品不怎么样的导演学习如何j□j演员。迪卡普里奥在她手上过得还是太安逸了。
说起来,迪卡普里奥也与波兰导演合作过。95年的电影《全蚀狂爱》,是多少腐女的心头之爱,男主角诗人兰波正是迪卡普里奥扮演的,导演是波兰的一位女性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
只是,那时的迪卡普里奥还没有拍《泰坦尼克》,远不是后来的全球闻名的帅哥男神,而只是个将将二十岁的在好莱坞摸爬滚打的年轻演员。
二十岁的迪卡普里奥完全是少年样,稚嫩、精致又叛逆狂野,光从扮相上看,就足够吸引大部分女性观众了,扮演完全自我、放纵不羁的兰波再合适不过。真不知道霍兰是怎么在好莱坞淘到当时还不怎么出名的他的。事实证明,霍兰的眼光很不错。
可惜《全蚀狂爱》这样的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在95年是不可能象《断背山》那样得到大众的认可的。所以,迪卡普里奥才到了97年,《泰坦尼克》使他一举成名。
从电影中看,东欧的乡村总给人以质朴又阴沉的感觉。
现实中看,大部分剧组的成员只有一个感想,就是穷。一进村,入眼的,竟然有好几栋石头房子!这个年代还有石头房子,陈旧可见一斑。不过,从镜头中看,却是另一种历史感的美丽了。制片人能找到这样的外景地,实在是慧眼如炬。
其实,在李约眼里,这根本算不上穷,有吃有喝,还有电视看,顶多是不够华丽不够便利而已。纯粹生活的话,基本称得上是很美好的人生了。
这样粗陋的环境在都市人的眼里,就完全是另一感受了。不过,工作的事,李约的手下被j□j得很敬业。心里怎么想不说,工作起来完全不敢怠慢。电影人,什么奇怪的场景都可能面临,如果这样的心理准备都没有,还怕苦的话,就应该考虑换工作了。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剧本的影响,再次见面,迪卡普里奥又比上次瘦了一些。《革命之路》过后才一个月,头发还不长,看着瘦下来的脸,越发象二十几岁的青年人的样子。这样的迪卡普里奥应该不会有人再叫他大叔了。有些苍白的脸色,加上R.L.特别赞助的一身合体修身的黑色西装,不笑的时候,看上去真有点沉郁到神经质的感觉。
“很不错,继续保持。”李约绕着迪卡普里奥转了一圈,眯着眼笑道。
“什么?身材?”迪卡普里奥刚应付完记者,坐在机场的VIP候机室里,神情有些疲惫,虚瞪了李约一眼,懒得多搭话。对于李约这样爱清静脾气的导演他实在没脾气。
明明对于李约和迪卡普里奥再次联手的新片这样的新闻,媒体的好奇度绝对是足够的,只要稍微撩拨,就可以达到免费宣传的功效。可偏偏李约连这点耐心都没有,戴着墨镜,甩手就走,把场面留给迪卡普里奥一个人支撑。
所幸迪卡普里奥在这方面绝对是强中手,会官方应答,会打机锋,会缓和气氛,同样也会甩脸色,再加上经纪人助理保镖一堆,也不至于场面混乱。能采访到迪卡普里奥,让多少等待的记者感觉不虚此行啊!
他知道自己没费什么力气,只是他看不惯李约比他清闲而已。幸福,是需要对比的。没李约在,就会认为这样被媒体围追堵截的场面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吃饭喝水一样习以为常,完全不必放在心上。可是有李约在,一切就变得似乎有点无法忍耐了。
他做为一个性格演员,并不需要一味地讨好媒体和观众。这样的认知是基于他在娱乐圈二十几年的阅历而来的。他就不明白了,怎么才进好莱坞三年多的李约,就能比他还有个性,有脾气?而且最要命的是,似乎李约的这个个性与脾气还被大众接受了!就好比刚才她甩手而去时,大多数记者都是一付“果然如此”的表情,这是要闹哪样啊?!
论资历,迪卡普里奥比李约高了不只一辈。
论话语权,李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