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个能力和德行。许由没有接受,认为尧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不需要他来治理。如果他来治理的话,大概情况也就这个样子。所以!没有必要。如果他一定要来治理的话,那就是为了“名”。
由此!许由发表了一番感慨,认为: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人生也不过如此,为了活着,为了完成这一次生命的过程。
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不同,所得到的也不同,不管得到什么,都不是刻意追求来的,都是自然而然地得来的。活着!才是人生的目标和目的,完成这一次生命的过程才是我们活着的任务。
人因自性而活,只有按自性而活,生活才有乐趣。
自性!一个人的自然本性。天性!天生就是这个性格、本性。
因为自性的原因,形成了我们不同地兴趣爱好,从而造成了我们不同地人生轨迹。有人从事这个职业来谋求生存,有人从事那个职业来谋求人生。因此!尧得到了天下,而许由隐居山林。
也由此而引申:这个人是领导管理者的命,那个人是当科学家的命,那个谁又是经商的命……最终一句话: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都不过是为了活着。
后又举“肩吾问于连叔曰”的例子。
这个例子不是很好理解。
“姑射山神人”,那是心界中的人物,不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是道家修炼心界功法的时候出现的人物,是“心理人物”,是“偶像”,也是修道者想达到的境界、目标。
对于这一种文字,我们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道家是最早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不是迷信,心理世界是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心理世界,只是在庄子时期研究的方向不同。庄子等道家研究的是“心理传媒学”,是想通过心理世界去影响别人。
当我们的境界达到那个认知高度的时候,天下不需要治理,天下人都知道怎么生活,天下人又不是傻子,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哪里需要治理呢?
生存就是律法!
当一个人都不知道怎么生存、生活的时候,那这个人就完蛋了。要不?他就是真正地傻子、病人、不能自理的人。不然!生存、生活谁都会,不需要别人教的。傻子、小孩饿了还知道哭着要吃的,是不是?
道家哲学是生存哲学,是人学,是人类的终极哲学。只有我们将道学传播开来,人类才有希望。
只有我们明白人生活着的意义,为什么而活着,我们才不是糊涂人生。我们才会在任何社会环境下都能寻找到生存下去的方法,过上逍遥人生。
庄子《逍遥游》的第三部分,是写庄子与惠施的两段对话。这两段对话,概括起来就是:“怎么用?”
同样地事物,对于不同地人来讲用处不同。惠施认为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觉得非常有用。关键是看你什么心态和目的?心态不同、目的不同,用处就不同。
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处在怎样地环境下,当我们接受道家的这个观点后,我们的生活、人生就能逍遥游起来。
道家的这个观点就是:人与万物一样,都只是地球上的一个物种。一个适时而生,不适时而亡的物种。
接受了这个观点后,也许?我们就会放下许多不必要地追求,不让自己活得那么累,生活就会多一些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