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只有一种自己的类型电影的话,那么这种类型就一定是武侠片了。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有诸如《火烧红莲寺》等古装武侠片古装武侠片风靡海峡两岸了。50年代的李小龙,更是以他独特的个人魅力,将中国武术推向了中国影坛。
中国的武侠文化由来已久,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上千年来的文学典籍中一直不乏侠客形象,金庸、古龙、温瑞安等武侠小说名家更是将这一文化弘扬到了顶峰,而电影的出现,则给了武侠文化一个具象的表现舞台。
传统武侠片将戏曲舞台打斗与武术实战结合起来的打斗方式,成为了银幕上的主流。
出身戏班的成龙那种结合了杂技的打法,虽然惊险,但不血腥,非常适合全年龄段的观众,因而在票房上大获成功。
以刘家良为代表的南派武术,例如《少林三十六房》,是在戏曲编排的基础之上,加入了武术实战元素,同时用吊威亚等科技手段,制造更多的银幕奇观。
而以张彻为代表的邵氏武侠片,例如《独臂刀》,更多的则是模仿日本黑帮电影。
胡金铨以《侠女》的空灵飘逸,成为了武侠片中,最具有传统中国气质的大师。
李小龙,则以深厚的武术功底,把个人明星化推到了极致,而这,也是曹平未来的方向之一。
2009年,徐浩峰以一部武林口述史《逝去的武林》名噪武术圈,而此书的口述者李忠轩就是徐浩峰的二老爷,同时也是形意拳大师唐维禄的弟子,武林名号二先生。《一代宗师》里,宫羽田说过,我的师哥李存义创建了中华武术会,李存义,就是徐浩峰二老爷的师爷,唐维禄的师父。
作为武学渊源深厚的他,对武学有着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之前喝酒的时候他就说过,武者之所以扎马步,一方面是为了稳固下盘,但更大的原因是为了模仿马战。古代武将在战场上对决都是需要骑马,而生死较量也是在纵马交错的一瞬间,这在他第一部电影《倭寇的踪迹》中就有表现。
电影已经开拍五天了,但第一个动作镜头迟迟没有开始,就是因为徐浩峰和曹平对于动作的设计理念有些冲突,所以,这些天,曹平一直在和刀姐研究动作编排。
刀姐虽然武学功底深厚,各种武器信手拈来都能成为杀招,但这毕竟是电影,演员的身体素质还是要考虑进来的,让普通人去打出那样凌厉的杀招本就不可能,因此,曹平也只能参考她给出的招式动作来另行编排,尽量设计成合理的,能被演员用出的招式,来进行拍摄。
这是曹平接的最困难的一单活。《一代宗师》的时候他只是辅助进行动作设计,大方向上是八爷拿主意,还有各个门派的师傅交流,而徐浩峰当时也主要去和王家卫和八爷沟通剧情和动作设计,在那两个更细致的人面前,曹平倒并没有感觉徐浩峰有多难缠,而《绣春刀》那会他虽然要负责设计动作,还要负责威亚团队的培养和沟通,但也只是身体上疲累,更何况片中就那么几种武器,设计难度也没有这么大。连续换了三套设计方案,徐浩峰却迟迟不能拍板,也不说哪里不好,只是说再研究研究。几天下来,曹平不免有些焦躁,但也无可奈何,毕竟一部电影作品的呈现,还是要导演决定该怎么拍,他不同意,那就再改呗!曹平只得找出他之前的电影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细细揣摩他的风格。
徐浩峰吃饭的时候说过,他想拍的是和港式武侠不同的东西,而在曹平看来,最明显的就是香港武侠展示的是拳脚功夫,而徐浩峰的电影展示的是兵器厮杀。这些日子,曹平和刀姐把各个武器的招式套路都学了一遍。
徐浩峰一直研究道教,心态是极为宽和的,拍起戏来也是不急不缓,拍摄现场大部分时间也是他在给演员讲戏。虽然他只有两部作品的经验,但在导演功底上,他却完全不逊色国内顶尖的那几位。他是个记忆力超强的人,在片场的时候,就算不拿剧本,他也能清楚的记得分镜头场景设计和镜头次序。而在曹平埋头设计动作的时候,电影中的文戏镜头也按照计划表,缓慢而又匀速的拍摄着。
接下来的十天,曹平几乎是废寝忘食的进行着动作编排,剧组租了一个室内舞蹈教室作为演员们训练的地方。除了吃饭上厕所,曹平一天到晚都泡在那里,和刀姐一遍一遍的编排,设计动作。剧组外景拍摄是最费钱的,光是在起士林的戏份,剧组就包了一个星期的场,那是天津最早的一家西餐厅,更不用提那些需要协调警方封锁街道拍摄的戏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