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时学子多求学交游,围聚洛阳,听大儒讲经。针砭时弊,纵论古今。以至后来虽有党锢之祸,不过交游谈辩已成为士子的一向活动。
汤武之事,关天命之数,世人也喜辩论,张敦开口先说道,
“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不得已而立,顺乎天而应乎人?”
“桀、纣虽失道,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反因过而诛之,非杀而何?”,顾邵回辩道。
“况且伯夷叔齐至西昌,正值西伯侯卒,武王兴兵伐纣,父死不葬,爰兴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顾邵继续说道。
“何谓仁义?”,张敦问道。
“何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顾邵回道。
“王莽礼贤下士,清正俭朴,孝义著于当世,何以不得天下?”,张敦问道。
“以臣篡君,无谋乱政,如何可以称制?”,顾邵反驳道。
“呵呵”,张敦微笑不言。
“汉祚未终”,顾邵辩解,却显无力,天命之数,从来做不得准的。
“国之大事,惟戎与祀(军事与祭祀)”,孙权插口道,将话题从仁义引开,“纣不修甲兵,而身死国灭,与天命何干?”
“仲谋以为有天命?”,刘晔开口问道。
“两周共计八百年,此非天命?”,顾邵开口道。
“若秦有天命,何以二世而亡?”,孙权回闻道。
“秦失天命,故亡也”,张敦答道。
“若非天命在秦,何以十六载即一统天下,何以厚周而薄秦?”,孙权回辩道。
“天命难辩,不过秦失其道,故二世而亡”,陆逊开口说道。
“若以失道而论,智伯才智高绝,辅益公室,何以身死族灭,三家分晋?”(智伯败亡是春秋末三家分晋之事的开端,智伯力图恢复晋国公室,最终身死族灭)
众人沉默,刘晔开口道:“智伯之亡,才胜德也”。
孙权接过话来说道:“如今天下纷乱,诸侯并起,以何德才可安天下?”
顾邵开口说道:“尊汉室以讨四方,抚四野而兴甲兵,可行齐桓之事”,行齐桓公之事,尊王攘夷以讨四方,是前例,至天下之地已有三分之二后,谁人能知。
“法是好法,荆州刘景升汉室宗亲,抚民养士,带甲十万;兖州曹操奉天子以讨不臣,屯田练兵;袁绍已占幽冀之地,兵锋无两;袁术据豫,扬二州,钱粮广茂,兵多将广,诸位以为谁将佐刘兴汉?”
刘晔接过话来,开口问道。
“且孙氏已据三郡,拥雪糖之利,如今又兴学风,不出明年士人用心,又是一方诸侯”,陆逊开口说道。
“袁术欲改制称帝,若伯符将军以奉汉室之名而讨之,此兴大义之名,再取淮南,此齐桓晋文之事也”,刘晔一旁说道。
“非也,若妄启战事,必涂炭江东”,张敦,顾邵辩道,江东世家不愿见南北交兵,则江东必遭兵灾,商道亦是断绝。
“齐桓晋文之事又如何?,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亡,百姓苦;平灭诸侯而天下一统,则民众百不存一,真盖世之功?”,孙权叹了口气,黄巾到赤壁结局则是至余五百万人,“乱世英雄皆爱杀人?”
“仲谋可是危言耸听?”,张敦疑惑道,他自小居江东,战乱不过孙策渡江之后一系列,很快又安定下来,如何能信天下民众百不存一。
“子扬可信乎?”,孙权不理他,问向刘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