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究竟是何时传入中国,在后世众说纷芸,但亲自观看历史数百年的朱元璋却再清楚不过了,土豆传入中国的时期,其实在明朝末期,当时的名字并不叫土豆,而是叫土芋。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写过一本《农政全书》,其中就就这样一段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徐光启的这部《农政全书》,始于1607年开始创作,数年之内一直增增补补,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章节,增加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在其中,直到1633年徐光启死为止,都在向里面添东西。也就是说,土豆传入中国,必定在1633年之前,也就是崇祯六年之前……
而今年正好就是崇祯六年开春,也就是徐光启去世的这一年,所以朱元璋这次来到西安,对它抱以了相当大的期望,没想到还真的在这里找到了。
这时土豆对于大明朝的农民来说,还是一种非常稀罕少见的作物,只有极少数的农民敢于尝试种植这种作物,大多数的农民依然会按照传统,种植水稻和小麦,不敢种这玩意儿。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要知道当时的农民对于土地十分看重,他们都是靠着土地吃饭过日子的,有些穷人家里仅有一两亩薄田,一家人的生活全都靠着这点田地来过活,让他们去种以前从来没见过的农作物,他们不愿,也不敢,就算换了现代人,也未必就有这胆量去做这种尝试。一旦失败,一年之内就会颗粒无收呢。假设你在一间公司工作得好好的,敢向另一家连收入都不敢保证的新兴小公司跳槽么?而且跳槽之后一年时间无法反悔。
简而言之,土豆这种作物,不可能靠着百姓们自已的意志去尝试,必须有行政的力量来推动,才能让广大百姓们接受。而明末时期,朝廷焦头烂额,行政几乎瘫痪,哪有力气来推广新式农作物?所以土豆一直不受重视,直到十七世纪,满清建立的政权基本稳定之后,这种作物才开始大行其道,后来成为了咱们天朝的四大粮食作物之一。
有些人歌讼满清什么康乾盛世,饿不死人什么的,其实并不是因为满清的行政能力比大明强,而是满清有了土豆、红薯、玉米这三**宝,清朝廷是一坨屎,百姓们在屎的统治下,靠着这三**宝挣扎着活了下来!
由此也可见,这些作物真的很强。
朱元璋带着许人杰和薛红旗,缓缓地走向那个卖土豆的商人,心中颇有些开心,然而他还没有走到那摊子的面前,旁边突然冲出一群人来,先一步站到了土豆摊的面前。
“嗯?有人要抢这批土豆?”朱元璋微感好奇,这年代应该没有多少人有眼光识别出土豆的好处吧。
他生怕好东西被人抢走,赶紧急走两步,然而走得近了,才发现抢先一步出来的人,居然是个熟人!这人是谁呢?马家二小爷,马智彬!
马智彬今年已经有三十岁,比起当初在白水见时,也算痴长了半甲子,但是他给人的感觉还是没变,依旧一幅吊儿郎当,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作派。身穿锦袍,手上拿着把扇子,身边一群帮闲的闲汉,乍眼一看就知道全是些不学无术,坑蒙拐骗之徒。
“这家伙跑出来做啥?”朱元璋眉头微皱。
只见马二少站到土豆摊前,哈哈一笑,突然出脚,一脚就踩在了一颗土豆上,挺好的一颗土豆被他踩得扁了下去,上面裂出几条难看的痕迹,裂开的地方还流出一点淡黄色的汁液:“你这破玩意也能吃?”
“哎呀,你做什么?”卖土豆的小商人跳了起来:“你怎么能乱踩我的货物。”
马二少爷嚣张地笑了:“这玩意怎么看都像是某种破花破草的根嘛!咱们大明朝什么时候可以把树皮草根也拿来卖钱了?快给我收了摊滚蛋,这位置小爷要了。”
听了这话,卖土豆的小商人算是明白了,有地头蛇要来抢他的摊位……旁边的朱元璋、薛红旗、许人杰自然也看了个明白。
“奇了,这地头蛇怎么没有预先占好摊位?却要从外地来的商人那里抢?本地的人不是更有时间预先找好位置么?”薛红旗好奇地道。
朱元璋笑而不语,心里却猜了个**不离十。马家本是米商,在这种交易暴炸的节骨眼肯定也要来掺合一下的,估计是马家大少马智雄把这件事交给了二弟,但是二少又是个做事不用心的人,前几天可能跑什么地方玩去了,到了现在想来弄个摊位,但是市场却满了,他便挑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好欺负的外地小商人下手,强取豪夺人家的位置。
那小商人刚刚跳起身来抗议,就被马二少身后的一个狗腿子欺上前来,“啪”地一个耳光甩在脸上,然后照着小腹用力一脚,踢得满地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