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更有些晕,昨天上传时说是审核中,于是将章节名字从好机会改成良机,难道好机会也和谐?次序乱了,大家阅读时注意一下,虽不是俺的错,也向大家道个歉?
=======
宋朝开始的西北疆域禀程后周,包括灵州、庆州、环州与秦州中东部地区。后来在会州渭州等处,陆续驻兵,但在这里仅是羁縻,类似与西北上角的府州。
至于定难四州就象一个坑陷在宋朝西北境内,李继捧时才献了出来。有人夸大定难四州的富裕,这个真不能当真。但它的地理位置真的很重要,有这个坑存在,即便拓跋李家不叛乱,朝廷对西北始终无法进行有效管理,更不要说在它上方的南北河套地区。
朝廷几路大军平叛后,南河套差不多控制起来,还是没有向西进军或向北进军。西部是吐蕃人,包括秦州以西,兰州等地,甚至对渭州控制能力仍然很弱。
主要原因就是契丹人的牵制。
所以朝廷暂时对吐蕃人或者交趾都不感兴趣,无法分心!
因此自府州与丰州往北,包括北河套地区,连驻兵都没有。
然后再到契丹南方境内,准确地说,在后唐出卖幽云十六州之前,不仅是十六州属于中原势力,那怕是各个割据势力,甚至府州之北,辽国夹山之南,丰州以西,都属是中原管理或羁縻的地方。随着辽国壮大,古长城之外,也就是夹山各部投降辽国。包括丰州王家。然而两大势力对这一地区都不怎么看重。
尽管王家倒向宋朝,一度让辽国恼羞成怒。
宋人称定州以西的太行山为西山。辽人则称辽丰州以西的阴山为西山,但总体来说。辽国控制的地区只是在黑山(大青山)以东。但就象宋朝对北河套一样,是真正的羁縻。
无他顾,地形复杂,民族繁多,百姓凶悍,看一看宋朝得到定难四州的代价,尽管李继捧主动献地,若非宋九金手指,对仅有一些残部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李继迁出动了十几万大军。同时还邀请熟悉南河套的王家配合,宋朝都未必能得到定难四州!
再想一想史上宋朝是如何得到河湟的,那是被西夏打残的情况下,还用了很多年,很多将士的鲜血,最终才将河湟拿下,并且拿下不久,北宋就灭亡了。
羁縻可以,直接管理。代价太大!
不过雍熙北伐,王折两家带着诸多羌蕃军队入侵丰州,让辽国终于意识到这一地区的重要性,开始拉拢政策。如去年夹山干旱。一些部族缺少粮食,萧燕燕派人赈济。宋朝想要打通塞上夹山商路,辽国强行阻拦。只会让百姓反感,于是索性设关卡。学习宋人征税。折家与王家派出物资赈济,萧燕燕派人将毒药放在粮食中。以至毒死了几名百姓,一度让夹山各部十分反感折王两家。
虽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然而辽国对这两个党项豪门,内心深处却是极是愤恨。
……
宋朝为了治理广南与湖南西北,不得不设一支禁军驻扎。
特别是西北。
不过现在性质变了,西北不仅用以驻兵,还用来练兵。特别是多戈壁与沙漠的南河套,上有北河套顶着,东北有王家与丰家卡在正前面,宋九发起的训练骑兵计划,南河套几乎占了一半。
但这么多马得吃牧草,当然,两万来骑放在南河套上,实际真不算什么。
然而这个水土问题让黄河悲催了,宋九无法挽救,但不会有意让它再恶化下去。因此就着黄河,引来一些沟渠,又建了一些蓄水堰坝,比较粗糙的那种,也无妨,这仅是用来灌溉与改善水土的,不用来通航,又几乎九成是牧区,对水利要求不那么严格。
再就着这些灌溉沟渠与水堰,建了一些防沙林,种植了一些耐旱的牧草,马是圈养的,只是训练时才放出来,散于这广大的沙原之上。
然而迫于辽国威胁,这些轻骑稍稍能派上用场,几乎全部让宋九调到河北与河东,增加两大战区实力。
起初这些举措也让辽国风声鹤唳,接着斥候又禀报数则消息。
几万骑兵对于河东河北广大的边境,也不算什么负担,况且那么多地区成了闲田地带。但也得养活这些战马,不仅是马匹的选择,骑兵到了河北,几乎全部骑乘剿获的契丹战马,为了好养活它们。河套马虽好,在河北养活养好太难了。
只好于河北增种一些杂粮,以及广植芦苇,有的芦苇品种就是上佳青饲料,同时能增强边境防御强度。又运来水泥与火药,用火药炸开山石,再用水泥石头修彻更坚固的堡砦。这样修建,成本同样很高,因此修得不是很多,就是主要的二十几个堡砦与州军县城。
河北有水路,运费要便宜一点,河东却多是旱路,因此于并州设了一个水泥作坊,制作水泥。非是用来盈利的,主要就是军用。
依然以防御为主,并不象是进攻燕云的样子,否则这样干,成本太大。
有可能这样一来,辽军南下难度增加。
不过辽国那边同样在休生养息,加上两次大败,辽国心中没底儿,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堡砦在迅速增大加固。但从战略上来说,除了多山区的河东让人头痛外,宋朝就是加固了二十几个砦城,还是不能完全抵挡辽骑南下,广大的平川让空档太多。只能说兵力加强,堡砦加固,增加许多速度快的骑兵,尽管这种草草练出来的骑兵让辽国人轻视,但防御强度加大了。
而且它的缺陷很多,宋朝练骑兵,不象辽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