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也只得由着她了.
接下来就是一件大事:熹宗皇帝的出殡大礼.在二月初二日,也就是天启驾崩的第二十七日,丧礼极其隆重地举行.
之前三天,熹宗的梓宫,也就是盛敛天启遗体的巨大棺椁已经重新放置在乾清宫内.这天卯时,宫中全体成员披麻戴孝,在皇帝朱由检的带领下,至灵前痛哭致祭.
朱由检跪在灵前,望着梓宫前"大行皇帝之位"的神牌,眼前又浮现出天启的音容笑貌.暗想自己这个哥哥做皇帝虽然荒唐,但"独于兄弟夫妇间不薄".若没有天启的一意维护,恐怕自己也早让魏忠贤给害死了.甚至在王恭厂大爆炸之时,天启以帝王之尊,还用身体保护自己,那时候他肯定没想到皇帝的身份,而只想保护自己的弟弟!
想到此处,朱由检不禁悲从中来,伏地大恸,众人含泪再三劝阻方止.之后则是在京文武百官哭灵,这些人中不乏与朱由检一样真心哀痛的,甚至杨涟与左光斗也不顾残躯让人抬来,在灵前放声痛哭,脑门都磕出血来.
不过大多数官员则是应付差事,虽然嚎哭的嗓门一个比一个大,却是"哭泣无涕,中心不戚",说白了就是干打雷不下雨.这倒也很正常,这些官员们对天启本来就没什么好感,顶多是对皇权有些敬畏,即所谓"伴君如伴虎"罢了.正如陶潜诗中所言"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官员们当然不敢当众放肆,但私下里不遵守朝廷的服丧规定,饮酒,听戏甚至密会清楼女子的事可多了去了.
哭灵之后,则是"起灵".七十二名身强力壮的杠夫抬起以金丝楠木打造而成,重大万斤的梓宫,喊着整齐的号子,将棺椁缓缓抬离乾清宫,转至神武门出紫禁城.前面是六十四人的"引幡",后面则是一千多人的卤簿仪仗,路两旁也尽是披麻戴孝的官员,百姓跪哭,整个送葬队伍居然长达十余里.
从安定门出城后,送葬队伍折向西北,直奔熹宗陵寝德陵而去.这"德陵"也是"十三陵"中的一座,距京师尚有百里.这么远的距离,抬着这么沉的梓宫当然走不快,路上还要搭建"芦殿",以供熹宗的亡灵休息.
而德陵则是在天启刚刚登基之时就选址兴建,由于天启驾崩十分突然,工程进.[,!]度比预想的还差得很远,只得草草完工.不过即使如此,那祭祀用的明楼仍是气势恢宏.朱由检不禁暗暗心痛,心想人都死了,弄这些虚景还有什么用,又不知要花去多少民脂民膏!
将梓宫送入地宫后,地宫永久封闭,朱由检又率文武百官重新致祭,黄昏时才洒泪离开.
这时天气放晴,一轮血色残阳正挂在德陵明楼的房檐上,显得无比凄凉.朱由检心中默念:先帝,哥哥,你这一辈子看似风光无比,其实也够不幸;如今没有人再来打扰你了,我会四时为你献上你喜欢的纸糊家具,你就在下面自由自在地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吧.大明江山社稷这副重担,今后我替你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