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三人乘客船于中午时分,到达平江府。平江号称江南最富庶的州府,其繁华程度,叫从皇城临安来的秦松赞叹不已,临安城除了御街外,别的街巷并不繁华,而平江城里的大街小巷,都呈现一片繁华之景。江南染布作坊,十之八九都聚集在平江,平江城里的大小商铺,都以经营布行为主,其时,苏绣已闻名天下,店铺里的五彩斑斓的刺绣布品,亦叫人叹为观止。城中行人如织,嗅不出北方硝烟战火的味道。
三人在城中吃了个便饭,便匆匆赶到城北的驿站,租了一辆马轿车,朝北奔去。平江距镇江约一日半的路程,晚上赶到常州歇脚,明日有个半日工夫,便可到镇江。出了平江城,朝北约莫奔驰了二、三十里,景象便和南边迥异起来。
天气很好,四月的天阳很有活力。三人将轿子两侧的布帘拉开,观望道路两旁的景色。窗外仍是一马平川,树木杂草郁郁葱葱,年复一年地展现着它们的旺盛生命,时下正是农忙时节,稻田中却看不见农忙景象。稻田都是犁过一遍的,看起来并不荒芜,一丘丘有水的或方或圆的稻田,像一块块明镜镶嵌在大地之上。间或有一把木犁孤兀地竖立在水田的中央。
再往北奔驰,坑洼的黄泥马路上,渐渐有了逃难的人。男人女人背着大大的包袱,拖儿带女迎面而来。路上行人众多,为不撞倒对面而来的行人,马车的速度缓了下来。秦松等人的马车路过行人身边时,人们都会停下来,观望马车一番。男人的神色,迷茫而又憨厚,和秦松等人对望的一刹那,都会露出农家人朴实憨厚的笑,女人们也大多会笑笑,小孩子则充满好奇地望着马车和马。庄稼人只会种田,在田地里艰苦刨食,只要安宁,他们也无多大奢求,如今战火逼近,让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逃难的生活,下一站去哪儿,都叫他们迷茫。
越向北,南下的人就愈来愈多,交通工具也是五花八门。有男人肩膀奋力地拉着一辆平板车,车上放着几包谷物,炖罐,铁锅,坐着几个小孩,一个女人则在后面,奋力地推着板车。黄牛的身上,挂满了生活用具,被人赶着朝前走。也有家境稍微殷实的,则是赶着毛驴儿、马拉的简易马车,迎面而来。间或还能看见有人挑着鸡鸭,赶着一头大肥猪而来,鸡鸭在竹笼中咯咯嘎嘎直叫,猪则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被人赶着朝前跑。
人太多,马车几乎是在走着前进。到了路边一个村寨,便停了下来,小憩一番,马夫得给马喂些粮草和水。秦松、杨霸、仇千雪从车上跳了下来。逃难而来的人挤满了马路,从北边慢慢而来,朝南边姗姗而去,道路上,形成了一条难民涌动的河流。
三人看着逃难的人群,心情复杂。杨霸、仇千雪脸上则是一脸的悲愤,从神色中,可看出心境,就是恨不能立马奔赴北边的战场,将贼人杀过落花流水,恢复这些苦难的同胞安宁的生活。可这是战争,战争不是一两个英雄好汉,杀几个贼人就能改变的。
“呜呜呜,我儿啊,你一个人去逃命吧。娘一把老骨头了,要死就死在屋里吧...”
一阵老孺人的哀嚎从秦松等人身旁传来,三人侧脸一看,见路边一间茅屋的门口,一个老孺人坐在门槛上大哭,一个中年汉子,则蹲在老孺人的面前,背对着老人说道:“娘,快来,我背你走。儿怎么都不会丢下娘,一个人去逃命的。”
老人已是一头的银发,农家人也不注重梳妆,那银发凌乱飞扬,老人用脚踢着中年男子哭道:“儿啊,呜呜呜...你走,你快走。莫管娘了,娘这么大年纪了,死了就死了...呜呜,你快逃命去吧,我的儿哎。”
中年男子,抹了一把眼泪,哭道:“娘,你就听儿的。儿背得起你,这里离平江不远,我们到平江就安全了。儿,怎么会丢下你,一个人去逃命,呜呜呜...”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