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是队伍,行进在绿色的群山之中,从天津市出发开始,参加三家会盟的宋、周两国的近三万兵马前进的步伐就未曾稍停。
三会盟的具体地点在辽国的中京大定府和周国的承德府之间,名叫马孟山的山脉北麓的阴凉河边。
所谓的承德府就在后世的河北省承德县一带,辽属的时候称为北安州。在被周国夺取后改名承德府,成为了直属周国元老院和元首宫的直辖府。
府治在原先北安州的州治兴化县。武好古则在兴化县以东的武列水岸边圈占了一大片山地和河谷,并且投资兴建了一座夏宫,作为自己日后避暑并和萧太后幽会的场所……
在处秋的阳光下,队伍如飞一般前行,在干燥的官道上卷起了一片片尘土。因为在境内行军,附近的辽国也早就从敌人变成了盟友。所以宋周两国的军队都没有披甲,只是穿着日常的袍服军袄行军。
其中宋军穿着华丽,服色也不是一致的,只是大部分兵士的服色为黄——宋军的服色并不一致,有黄、青、朱、白、黑、金、银等等。这次护送赵桓北上的八营新军则刻意统一了服色,步卒一律着黄袄。骑兵和军官仍然穿着各种颜色的袍服,非常鲜艳。
而周军的服装朴素,服色也是单一的土黄色。在成立共和国之前,他们曾经穿过一色为朱红的战袄。但是在共和国成立后,周军队军服也进行了升级,淘汰了总是掉色的红色宋式战袄战袍。而采用了比较简单的右衽窄袖土黄色战袍,还分成了冬夏两套服装。
士兵冬装是棉袍,夏装是布袍。军官冬装配皮袍,夏装也是布袍。
而为了区分官兵,则在战袍的肩部秀上了“肩章”。
其中士兵的肩章是白色的五角星,一星为下兵,二星为中兵,三星为上兵,四星兵士长。
军官的肩章主要分为将、校、尉三个大阶,每个大阶都设上、中、少三个小阶。大阶之间以五角星的颜色区分,将阶是朱色,校阶是绿色、尉阶是黑色。而小阶也是以五角星的数量区分,三为少,二为中,一为少。
而在将阶之上,还有一个大元帅衔,是共和国元首亲征时使用的,是三颗紫色的五角星。
不包括大元帅衔,周军的军衔一共就是士兵四阶,军官九阶,总共十三阶。
而在披甲作战之时,则以肩巾或披风的颜色进行区分。白色为士兵阶,黑色为尉阶,绿色为校阶,朱色为将阶。
与军官的军衔相对应的,还有周国官吏的品级。吏分四等,官分九品。也是十三阶。
而元首、元老、议员,都在官吏十三阶之外,没有任何品级。
此外,官吏十三阶还要分为政务、事务两个大类。
事务官包括伎术官和事务官。这类官员一般通过考试选拔,在入仕后通常从底层开始做官。可以一级一级得到晋升,晋升时还要综合考虑年功、事功、学历等因素。俸禄高低直接和官阶大小挂钩。
而且一旦入仕,除非犯罪、请辞、大过,不得削官为民。即便开缺守选,也能保留官阶和半俸。
而军官的待遇和任免,也和事务官仿佛,不过俸禄比事务官更加优厚一些。
政务官则是由元老院、议会、元首、州府主官、左右相、六部六监主官推举或任命的官员。
任命时不必按照事物官的标准考虑资历、事功、学历等因素。也不需要一级级晋升,任命为什么品级的官员,就享受何种待遇。但是一旦任期到头或是因为种种原因被解职,立即就会失去官阶和俸禄,没有守选的概念。
一定级别的政务官,必须要由元老或议员出任。
另外,现任军官不得出任政务官、事务官、元老和议员。
而政务官和事务官也不得兼任,事务官不得出任元老、议员。
元首也不得由现任军官担任,元首的大元帅军衔也只是在亲征时临时使用,不是正式军衔。而临时军阶也不止大元帅一个,校级、尉级军官都有临时军阶——周国的各级事务官(不包括伎术官),都有义务在得到元老院命令的情况下,以临时军官加入民兵参加战斗。所以他们也得按时参加军事训练!
最后,担任元老、议员、军官、政务官、事务官达到一定的年限,在退休后都可以按月领取一笔退休金。
从天津市出发,翻过燕山抵达三家会盟的目的地,大约有500里的路程。
8800名宋军新军和周军的第一骑兵师20000人,以日行80里的速度,到第六天时,先头部队已经到了马孟山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