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华夏十年
华夏十年秋天,长安大明宫,这座利用龙首原天然地势修筑的宫殿形成一座相对**的城堡。宫城的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城墙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周长十五里,面积约十五平方里。所有的墙体均以大石为基,青砖筑成,底宽十一米左右,高七米。南面正门是典型的“北府新风格”,正宫门是一座门阙牌坊式建筑,全是用汉白玉修建,被命名为中正门,其左右各有横贯东西的隔墙,后面是一条长一百二十六米、以阶梯和斜坡相间的大道,分为中间的正道和两侧的边道,表面铺设花砖。
沿着这条大道可以一直通到正中的主殿-新华殿,殿基高于平地十六米,东西长一百二十米,南北长六十二米,四周有宽五米的副阶。在主殿的东南和西南方向分别有宣文阁和玄武阁,各以曲尺形廊庑与主殿相连,整组建筑呈“凹”字形。整个建筑群以石砖为主,木料为辅修建而成,气势宏伟,威严壮观,正所谓“兆民望长安,万国拜新华”。这里正是曾华接见三省和地方重要官员、迎接“外宾”以及举行授勋、封爵等其它礼仪方面的地方。
新华殿北面百余米处是副殿-紫宸殿,殿基用夯土大石砌筑,四壁铺砖,南北长四十六米,东西宽六十二余米。平台上有前中后毗连的三座殿阁,分上下两层。东西侧分别有对称的文英楼和海纳楼以飞廊与正殿上层连通,周围并有回廊环绕,楼前有亭,连接为门。这里是曾华接见级别稍低一点人员的地方,它也是曾华藏书、读书的地方。在这里曾华接见最多的是翰林院学士,国学教授和各国学者。
紫宸殿以北是一块长一百米,东西宽一百二十米的草坪,中间有一条笔直的青石大道,道旁种了两排高耸的松树。大道两边各有一个圆形的水池,水池中间各有一个能喷水的雕像,左边的是夸父追日,右边的是精卫填海。沿着这条大道一直北走就是大明宫的内庭。
被一圈铁制栅栏围起来的内庭为园林区,建筑布局疏朗,形式多样,它以中间椭圆形、面积约六千平方米的蓬莱池为中心。池内偏东处有一土丘,高五米多,称作蓬莱山,建有一座阁台,号蓬莱阁。蓬莱池的东部沿岸建有回廊,错落地建有多座亭台楼阁,而池子西部则是一个大花园,十余座馆楼掩隐其中,有小道回廊将它们连接。
再北边是大明宫的北门,曾华聘请了罗马、希腊工匠修建这里,所以带有浓厚的罗马和希腊风格,高达十米、跨度达二十米的拱门,两边高耸的圆顶,巨大的券拱结构,厚重的石头材料,简单的几何造型,巨大的规模体量,堆积在一起给人以强大震撼。而北门的门后,还有两座建筑物,左边的叫波斯阁,有着浓厚的波斯风格,右边的叫天竺馆,有浓厚的天竺风格,它们主要是用来收藏曾华从各个地方“收集”来的文物和财宝。
整个大明宫从华夏元年开始修建,耗费巨大,目前还只修好了一半就已经花费了近一千万银圆,差不多是曾华这十年来所有收益的一半。大明宫没有按照“惯例”招募阉人内侍,在外庭是由侍卫官负责照料,他们都是从贵族和士族子弟中招募而来,经过严格的审查进入到新华殿、紫宸殿、波斯阁、天竺馆等外庭,管理这些地方,而内庭则是由招募而来的女官负责管理和照料。
整个大明宫由华夏最精锐的宿卫军驻防,按照华夏制度,雍、秦、司三州是近畿州,它们的府兵被称为护卫军,而负责长安、洛阳的却是侍卫军,它是从各地厢军中选拔出来的,每三年一换防,总数有五万之多。宿卫军也是从各地厢军选拔出来,他的要求更加严格,五年一换防。它的总数有两万人,还负责长安内城的防务。
在大明宫,宿卫军分成三班,分别在戌时中(早上八点),申时中(下午四点)子时中(午夜十二点)换班,而中正门早八点换班仪式成了长安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比三省换班更吸引人。因为按照曾华的要求,中正门值勤的宿卫军士身穿漂亮的军礼服,进行相当复杂的换班仪式,而且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军士每一个动作都非常优美有力。所以每一个到长安的人都会抽时间在早上八点汇集在中正门前的广场,不但可以远远地向大明宫朝拜,还能欣赏这赏心悦目的换班仪式。
这一天下午,曾华从新华殿出来时有些疲惫了,今天是发布新一任尚书省国务官员任命书的时间。从北府开府立行省以来,平章国事和尚书省已经是第四任了,第一任是王猛,第二任是笮朴,第三任是张寿,现在上任的平章国事是谢曙。
从张寿担任平章国事开始,又开创了一项新的惯例-张寿做为新一任平章国事,在被任命之前先拟定各部尚书的名单,然后在后面加了一句“诚请准行国事”,然后请中书省和门下省转交给曾华批准,中书省和门下省这时都只能行使否决权,也就是如果不同意这个名单,就封还给张寿,同意就呈交给曾华,曾华签署任命书,张寿等人正式上任。
谢曙也走过了这个过程,不过他是第一个在新华殿被任命的平章国事,七年前张寿任平章国事时,新华殿和大明宫大部分建筑都还没有修好。
仪式算上去非常简短,中书省特进光禄大夫袁方平和三十位朝议大夫“代表”,门下省特进资政大夫许谦和三十位谏议大夫“代表”,以廖迁为首的大理寺正卿少卿,以同知军事荣野王为首的枢密院官员,以郝隆、马克奥里略. 瓦勒良为首的翰林院大学士,以长安大学校长车胤、雍州大学校长谢安为首的国学教授,罗马、波斯、天竺等诸国使节两百多人分列旁观席。
曾华将平章国事任命诏书和各部尚书任命诏书一一授给谢曙等人,而拿到诏书的谢曙等人列队向曾华弯腰行礼,然后宣誓要恪守宪章和法律,为国为民,尽守职责。
一整套忙完之后,大家便退出了新华殿,而曾华也可以回内庭休息一下了,明天谢曙还要带着全体尚书去中书省做国情咨文。这是从笮朴任平章国事开始时留下惯例,在上任的第二天和每年的开春都要去中书省发表国情咨文,表明自己的施政策略和方向,或者是每年的施政重点。这上任咨文曾华会去旁听,其余每年的国情咨文他就可去可不去了。
曾华绕过紫宸殿,沿着林荫大道走向内庭时,一位身高七尺的军官快步走了过来,知道有事的曾华便停下脚步,待其人走近后先开口问道:“寄奴,有什么事。”
军官肃然站立,双腿并拢,行了个军礼后恭敬地答道:“回禀陛下,王子曾纬殿下从长安回来了,想向你述职。”
“哦,老六回来了,那我到波斯阁等他吧。”由于曾纬没有什么大事,只能从北门进来,所以曾华说在北门后面的波斯阁接见他。
“寄奴,你去叫上刘道和,他在中正殿宣文阁有事。”曾华刚走两步,便转头对军官说道。这位叫寄奴的军官正是刘裕,他的父亲刘翘因为太和五年京口官仓舞弊案被当了替罪羊而流配幽州范阳。到了范阳,富有治理经验的刘翘在官吏缺乏的北府很快就戴罪立功,最后还成为范阳郡户曹的典史。
做为官吏子弟的刘裕读完郡学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报考州学,走文官道路,二是报考军事学院,走武官道路。刘裕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当然就报考了长安陆军学院,而且还幸运地考上了。曾华历来很重视长安陆军军官学院,每一届录取新生都会找机会一一见面,刘裕很快就进入了曾华的视线里。曾华当然知道这位猛人是谁了,当即给了非常多的关注,最后在其毕业调任其为自己的侍从武官,这可是各所军官学院毕业生最梦寐以求的去处了。
刘裕应了一声,转身向后,然后快步跑向中正殿。道和全名叫刘穆之,是曾华的国务秘书。刘穆之的父亲也是京口的小吏,和刘翘一样也受到官仓舞弊案的牵连,被流配北府,只不过他被流配去了并州太原,后来也成为太原郡法曹典史。刘穆之后来考上了长安大学,他才华横溢,很快并被同名不同姓的毛穆之看中,成了他的学生,也因此受到曾华的青睐,成了他的国务秘书。
曾华在波斯阁没坐下几分钟,刘裕和刘穆之就疾步赶来了,他们向曾华行了一礼,然后站在他的身后。不一会,曾纬带着两个人进来了。
“儿臣见过父王。”曾纬首先弯腰施礼道。
“臣谢玄/崔宏见过明王。”曾纬身后的两人也弯腰施礼道。谢玄是谢安的侄子,是江左的名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江左晋室旧臣们终于接受了事实,因为他们效忠的对象-司马曜,曾华的小舅子成年后实在不是个人才,整日沉溺于酒色,挥霍无度,要不是曾华支援了他不少钱,早破产了。这些旧臣很快就把注意力放在了桂阳长公主所出的曾纬身上,谢玄主动结交曾纬,并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就很说明问题。而崔宏与曾纬结识是因为他们曾经是礼部通藩局的同事,几经交往便成为好友,就连他们的儿子也玩在一起去了。
“父王,儿臣这次去洛阳祭祀景略公,已经完成任务。”刚坐下的曾纬直奔主题道。
“景略公走了,素常公、冰台公和武生公也走了,当年的五大臣只剩下武子先生还在我的身边。”曾华黯然地叹息道,岁月如梭,许多大臣纷纷离世。华夏三年,建康大学校长荀羡去世,华夏四年,大理寺正卿冯越去世,华夏五年,镇军上将军柳畋去世,华夏六年,笮朴和王猛相继去世,曾华悲痛欲绝,下令国葬,享春秋祭祀,华夏八年,毛穆之和谢艾相继去世,也是国葬享春秋祭祀。
由于王猛在洛阳大学校长任上去世,所以也葬在洛阳大学校园里,这次曾纬就是受曾华和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